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629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已知若希望把效度系数提高到0.65和0.70, 则测验长度要増加几倍?

【答案】测验长度与效度的公式如下:

整理得:

当时,时,

所以,要想把效度系数提高到0.65,测验长度需要增加6.42倍;要提高到0.70, 测验长度需要增加13.80倍。

2. 根据本章的论述,查阅有关资料,讨论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现状:建国后,我国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高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智力测验

①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

②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于1986年完成修订工作。

③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了“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④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⑤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⑥1989年,李丹主持修订成“瑞文测验(联合型)”。

⑦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这些量表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智力测验,修订后广泛用于智力问题的研宄和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此外,中国学者也编制了不少智力测验,如张厚粲、周容等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2)人格测验

①修订和引进外来量表

a.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

b.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

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

c.1983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陈仲庚也在北方作了修订。

d.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修订了多种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的量表,如张明园于1987年修订了“生活事件量表”。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②自制量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心理学家在继续引进修订国外人格量表的同时,开始编制中国人自己的人格量表:

a.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

b.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表”,1993年,他们同香港学者合作编制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c.1992年,沙毓英、张锋等人编制出“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并于1995年在张锋的主持下制定了云南省城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常模。

(3)教育测验

①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用于测量小学毕业生的普通能力。

②1980年开始,在张厚粲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研宄组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有关试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有意义的信息。他们还对高考试卷评分的客观性、考试科目的合理设置及各科分数的合理组合作了研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并与“国际③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 )

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合作,在我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教育测量抽样研宄。

④1986年,罗黎辉、施良方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研宄,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⑤20世纪80年代,张敏强、张厚粲对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作了比较研宄。

⑥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实践的研宄、题库理论与技术的研宄取得长足进展。

⑦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测量开始从单一的学生学绩测量,逐步向多侧面发展。教育测量类型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终结性测量发展为诊断性测量、形成性测量等多类型的测量。

(4)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①组织建设

a.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组建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后来将其进一步扩建为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该专业

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b. 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由《心理学报》公开颁布。

c. 教育学界电成立了教育统计与测量学会,开展有关工作。

②人才培养

a. 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以来,各大学有关系科都已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

b. 一些大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该学科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

c.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以及一些大学还多次举办心理测量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5)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不仅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研宄论文,而且出版了多种教材与专著。未来发展方向:

21世纪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心理学在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层面的研宄以及在其他科学研宄领域、生产领域的价值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大批心理学工作者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者。心理学研宄队伍的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法、教材与配套设施的支持,这就要求心理学工作者从专业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开始,对心理学学科的教学和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

3. 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答案】心理特质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心理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心理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心理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的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心理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的,并不是他的每一种心理活动都会表现为一种特质,而是那些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才称得上特质。

(4)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是由多种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质组合,即使其特质类型相同,其特质水平往往也会有高低之分。

(5)心理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4. 根据CTT 的数学模型及其假设,推导关系式

【答案】(1)CTT 模型及其假设

经典测验理论(CTT )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 )与真分数(T )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之为E )。即:X=T+E, 这就是CTT 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引伸出3个相关联的假设公理:

①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即:E (X )=T, 或E (E )=0。

②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即:

③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