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法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答案】(1)社会工作的涵义: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 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 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2. 微观社会工作行政
【答案】微观社会行政是指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环节上的行政活动。在社会福利机构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常常表现为社会福利机构的统筹与管理活动,即通过机构(组织)的筹集资源和有效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提供服务。在企事业单位承担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情况下,社会行政则表现为这些单位具体负责福利服务分配的部门如何落实政策,而将服务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即使微观社会行政也不是具体的服务工作,而属于统筹、协调和管理范畴。
3. 医疗社会工作
【答案】医疗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院围绕医疗过程而展开的社会工作,它包括对病人的心理援助、提升病人的自助能力、帮助病人寻求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等工作。
(2)广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专门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发和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
4. 社区康复
【答案】社区康复的基本点是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其结果也是社区受益。进行社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在社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
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建构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
5. 妇女社会工作
【答案】妇女社会工作是指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也就是针对妇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
【答案】社会工作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项: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活动就无从谈起。
(2)受助者
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4)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选择和反应。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7. 简述认知/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答案】认知/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限制社工对案主问题的弹性反应或者说将案主标准化,消解了案主的独特性;
(2)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
(3)认知取向的治疗强调思维影响情感经验,忽视情感经验的重要性;
(4)认知治疗重视意识,忽视无意识;
(5)认知治疗是个人聚焦的,过分强调理性和客观性,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科学方法,这势必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批判;
(6)行为取向的治疗重视行为的学习或模仿,但行为是在互动的场景下实现的,有时候在控制情景下,学习的行为模式在特定的生活领域并不一定有效;
(7)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复杂的,甚至是难以辨识的,而认知/行为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二者的交互作用的认识上,这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认识;
(8)认知/行为治疗不适用于那些缺乏汰知能力的人。
8. 什么是矫正社会工作? 它与矫正工作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案】(1)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
矫正社会工作也称矫治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矫正体系中的运用。它是指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涵义:
①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②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人士提供的福利服务;
③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
④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2)矫正社会工作与矫正工作的联系和区别
矫正在司法领域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矫正工作是从实践的层面讲,指的是国家行刑机关为预防罪犯再次犯罪而进行的活动。
①两者的联系:
a. 从功能看,两者都是为了防止罪犯再次犯罪而进行的活动;
b. 矫正社会工作是矫正工作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矫正社会工作是矫正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结合。
②两者的区别:
a. 从性质上说,矫正工作是一种刑事执法活动,而矫正社会工作则是一种助人活动;
b. 从事工作的主体不同,矫正工作的从事主体是司法人员,而矫正社会工作的从事主体则是社会工作者(司法社工);
c. 矫正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价值的引导,在其工作中体现了专业社会工作接纳、尊重、个别化等价值理念,运用了个案、小组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而矫正工作没有具体的价值方法的指导。
d. 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有犯罪者还包括其家属、家庭等,而矫正工作是针对犯罪者一个人进行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