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914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沟通? 个体间沟通,团队沟通,组织间沟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组织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1)沟通的定义

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和/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

(2)个体间沟通

①个体间沟通的内涵

组织中的个体间沟通是指组织中的个体成员间相互传递相关信息以促成行为与目标相互协调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②个体间沟通的意义

个体间沟通在组织中是最基本的协调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组织中的人的管理。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日益成为企业经营流程中专有知识的载体,成为产生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竞争能力源泉。员工之间的交流及其效率,在一定程度卜是企业组织的知识在内部传递的表现。

(3)团队沟通

①团队沟通的内涵

团队沟通是指组织中以工作团队为基础单位对象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方式。团队的沟通结构既影响团队绩效又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对团队沟通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团队沟通集权的程度和团队任务的性质。

②团队沟通的意义

团队沟通对组织的意义在于,在高度竞争的全球环境中,组织应用群体或团队解决复杂问题。当团队活动复杂而且难度大时,所有成员都应该在一种分权的结构中共享信息,以便解决问题。团队需要在各个方向上自由沟通。应该鼓励团队成员彼此间讨论问题,员工的大量时间应该投放于信息加工。但是,执行常规任务的团队沟通可以是集权式的,在处理信息上的时间不宜太多。

(4)组织间沟通

①组织间沟通的内涵

组织间沟通,简单地说就是组织之间如何加强有利于实现各自组织目标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

②组织间沟通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试图控制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增加的各种知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企业必须走向合作,选择合作的竞争战略。

2. 产品的质量越高越好吗? 企业确定产品质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1)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具体原因包括:

①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需以支付增量成本为代价。而产品质量完善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即随着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成本增长的速度将越来越快,从最初增长的速度}h}于质量的改善到逐步超越后者。

②对企业来说,为了完全补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必然希望将与产品质量提高相关的技术创新与组织费用全部计人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价格,而对消费者来说,他们既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又不愿为此支付更多的费用。因此在确定生产成本和质量水平的产品时,企业要有“合理质量”的概念,要注意质量水平与生产成本的最佳组合。

虑由于质量主要指产品能够提供的功能及其完善程度,所以企业在确定其质量日标时要考虑下述因素:

①消费者希望得到的功能,除基本功能外,还要求得到何种辅助功能。

②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差异的辨识能力,如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感受到不同产品的功能差异,那么就可能不愿为功能更完善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③进一步完善产品功能的成本,是否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费用大致相同。换句话说,产品质量发送的经济效益如何。

3. 什么是企业文化? 其功能是什么?

【答案】(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2)企业文化的功能

①行为导向功能

制度结构通过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类群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层级结构主要借助运用行政权力的指挥和控制直接规范个体在参与企业活动中的选择,企业文化则通过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形成引导企业成员选择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方向。根据西蒙的观点,人的决策受到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的影响。前者与决策所须依循的价值准则以及行动所需达到的目标有关,后者则与决策制定以及实施时的活动环境有关。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影响个人决策的价值前提来发挥作用的。

②行为激励功能

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导向的,动机则是由需要决定的。人们不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需要,而且在特定时点也通常会感觉到不同需要的存在,不过这些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的小同决定了小同需要在小同或相同

时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程度小同。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程度的迫切性不仅取决于需要的客观性,而且受到周围环境对特定需要应否满足或应被满足程度的认识和态度的影响。企业文化正是通过树立某种价值观或创造一定的氛围,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不同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来影响或引导员工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的。

③行为协调功能

企业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整合不同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同时空的不同努力。层级结构通过指挥和命令直接安排员工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对这些成员的具体行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员工行为之间以及员下行为与企业亡}划与目标要求的相互一致性,企业文化则借助同一价值观和同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影响来使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趋向相互协调。

二、分析题

4. 案例二 做“无锁而闭,无钥匙而开”中国人自己门的康尼公司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个校办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始人金元贵教授用自己的专利一一大功率大容量电力连接器一一办了一个校办企业。这个专利是解决火车车厢之间的电力传输和连接问题。山于中国人多、路况差等特殊情境,引进国外的连接器,当用电量增加以后,会升温爆炸。金教授的专利解决了这个问题,荣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通过铁道部认定,指定为更新换代产品。企业因为这个产品,取得了丰厚利润,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97年和1998年的时候,南京康尼进入到车门这个领域。1997年,MT30型塞拉门,即干线铁路客车塞拉门系统,研制成功。根据铁路发展的需要,原来用的都是进口门,我们进行了国产化的替代。康尼门占到了40%以上,使得门的价格下降了一半。

1999年,康尼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一一地铁。当时国家要求地铁门要自主化。门最重要的是锁闭和开启的问题。为了保证安全,门关卜后,一定要有一把锁把这个门牢牢地锁住; 要开的时候,要解锁。解锁要有一个额外的动力源,气动的或电磁的。比如说,1个锁门上了,开门的时候用电磁把它吸开。在中国,地铁客流非常大,尤其是早晚高峰期,门受到了很大的负荷。在这种大负荷的情况下,门会变形,电磁或气动打开都非常困难。这就是说,这种有形的、有动力源开启系统可靠性差,在大客流情况下经常会出故障。另外,电磁有自然衰减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可靠性会降低。但是,车门开启和锁闭非常重要,车到站就必须打开:车启动后,人再多,门一定要锁闭。这是门的基本范式:锁闭系统和开启系统。100多年来,门的创新主要在这两个系统上做文章。

早期,还是沿着别人的路走,进行系列创新。真正的突破是在2006年。南京康尼门跟传统门的最大差异是:无锁。如果无锁,那么就会“无锁而闭,无钥匙而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东西可以“无锁而闭,无钥匙而开”? 受千斤顶的启发,千斤顶螺纹的螺旋伸角小,时刻都有自锁功能,再重的东西压不塌它:但是可以通过旋转,让它升和降。如果螺纹的伸角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自锁了,螺帽可以在螺纹上自由移动。把零伸角和大伸角结合起来,就可以做到“无锁”,无锁而自闭,无钥匙而自开。

德国柏林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展览会。2006年南京康尼也派代表去参加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