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1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20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9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39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①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J 陛,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
(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①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统一性
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
②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③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各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
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
(4)评述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跨越是有条件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以在其他民族己存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为条件的。
2. 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
【答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制约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在于:
(1)物质生产实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进行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政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离开了生产实践,就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他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类从事其他活动提供物质的和时间的条件,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人类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发展的程度。
(2)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及其发展的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亦即受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3)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表现与结果。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不仅引起社会形态的量变和进化,而且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导致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4)物质生产实践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物质生产实践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它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根据,并集中地表现着人的本性,规定着认识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以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存在状况。
总之,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也是认识和理解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关键,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一切现象的总的根据。
3.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答案】(1)时代背景
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人本主义思潮的各派别哲学家,都推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借以贬低和否定马克思晚期成熟著作的意义。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高于晚期著作,并用《手稿》的人道主义理论说明
整个马克思的思想。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旗。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2)基本内容
①两个阶段
阿尔都塞以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把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划分为两大阶段:1845年以前是“意识形态”阶段; 1845年之后是“科学”阶段。
②“意识形态”阶段
阿尔都塞完全否定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的断裂”,在这“断裂”前后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尽管有一些与马克思后期的理论相接近的思想,但由十这些思想受制于“人道主义”这一“总命题”,因此不能把它们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不能部分否定,而应全盘否定。
③“科学”阶段
阿尔都塞指出,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人道主义决裂,包括同自己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决裂,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决裂,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阿尔都塞是用意识形态与科学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断裂”的。
(3)评价
阿尔都塞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纯洁性的愿望出发,用“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分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人本主义化。既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又力图避免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的教条主义,表现了他坚持探索真理的理论勇气,但他把“科学”阶段和“意识形态”阶段绝对的对立起来了。
4. 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
(2)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观念上层建筑又被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观念上层建筑中,往往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但只有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才能决定该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3)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