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综合(政治经济、西方经济学)及国内外经济实际之政治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资本集中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竟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 实体经济
【答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是指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过程所形成的经济系统,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夕相关内容。
3. 要素市场
【答案】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条件的交易市场。主要由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类构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完善,市场功能日趋扩大。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渐渐地在市场上交易,并由此发展成了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些要素市场构成的统一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不变资本
【答案】不变资本是“可变资本”的对称,是指体现在生产资料(厂房、机器、原料等)中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其价值一次全部地或逐步地被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其原有价值,因此称为不变资本。
根据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不变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购
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的那一部分资本,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并不改变它原有的价值量,因而是不变资本。另外,不同的生产资料,其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一般而言,作为投入物的原料、燃料等,一次消耗完毕,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这部分资本为流动资本; 而厂房、机器、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其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属固定资本。
与可变资本不同,不变资本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是剩余价值吸收器,是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5. 外汇
【答案】外汇是一国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期和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的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适应各种目的的国际支付或清偿所需要的国际性货币的兑换行为。静态的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是指静态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汇是指:
(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化:
(5)其他外汇资产。
6. 公开市场业务
【答案】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
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
①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
②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
③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
④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
7. 社会总产出
【答案】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
(如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社会总生产。社会总生产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而复始、不断地运行和发展,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相应地,生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两大部门: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称为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物质性服务,即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维修、运输和分配有关的服务); 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用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GDP.GNP , NI 等。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生产门类划分和创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8. 泡沫经济
【答案】泡沫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以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经济现象,表现为金融资产的变动脱离丁实体经济,其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泡沫经济产生的重要前提是货币经济。在货币经济中,任何一件物品或资产的名义价格都有可能超过其实际市场价值。资产的名义价格超过实际价值的部分,称为“经济泡沫”或“资产泡沫”。这里所说的资产,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土地,以及具有收藏价值的绘画、珠宝首饰、古董,甚至名贵花卉等。在近现代资本市场上,最大量买卖的上市资产集中在股票和房地产上。资产价格膨胀特别表现在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上,所以经济泡沫或资产泡沫又被称为“金融泡沫”。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行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和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泡沫经济属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防止泡沫经济的措施包括:第一,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 第二,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 第三,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
二、简答题
9. 简述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内容上的区别。
【答案】(1)产权理论主要有两种,即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二者之间虽然有着某些共通点,但差别是根本性的。
(2)产权是一种法权关系还是经济关系。马克思研究的产权主要是经济意义上的产权,是指人们对财产占有上的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具体是指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此不同,西方产权理论所讲的产权则主要指法律意义上的产权,认为产权就是由法律规定和实施的对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权,是法律创造和决定了产权,法权关系决定经济关系。显然,二者对产权的经济内容和法律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理论逻辑。
(3)产权是一种生产关系还是交易关系。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是以生产为基础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交换中心论,,,西力一现代产权理论则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可见,两种产权理论的理论视角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4)产权是一种自然权利还是历史权利。西方产权理论把财产制度当做某种先验的超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