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6年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4C
【答案】4C 包括:
(1)consumer (消费者)。指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企业要把重视顾客放在第一位,强调创造顾客比开发产品更重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比产品功能更重要;
(2)cost (成本)。指消费者获得满足的成本,或是消费者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所愿付出的成本价格。营销价格因素为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成本,包括:企业的生产成本,即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本; 消费者购物成本,不仅指购物的货币支出,还有时问耗费、体力和精力耗费以及风险承担;
(3)convenience (便利)。指购买的方便性。比之传统的营销渠道,新的观念更重视服务环节,在销售过程中强调为顾客提供便利,让顾客既购买到商品,也购买到便利;
(4)communication (沟通)。指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企业可以尝试多种营销策划与营销组合,如果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说明企业与产品尚未完全被消费者接受。
2. 态度
【答案】态度是指人对某因素(人、物、事)的全面而稳定的评价。态度标的物指引发态度的因素,可以是人、物、事等因素,也可以是有形或无形因素。态度总是针对一定的态度标的物而言的。态度的基本特性是持久性和广泛性。持久性指一种态度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不变,转瞬即逝的评价并不构成态度。广泛性指一种态度适用于所有同类事物,而不仅仅适用于单一事物。
3. 市场挑战者
【答案】市场挑战者是指在行业中占据第二位及以后位次,有能力对市场领导者和其他竞争者采取攻击行动,希望夺取市场领导者地位的公司。
4. 产品项目
【答案】产品项目是指产品线中不同品牌和细类的特定产品。例如,某自选采购中心经营家电、白货、鞋帽、文教用品等,这就是产品组合; 而其中“家电”或“鞋帽”等大类就是产品线; 每一大类里包括的具体品种、品牌为产品项目。
5. 市场细分
【答案】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营销意图,以需求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的过程。经过市场细分,在同类产品市场上同一细分市场的顾客具有
较多的共性,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需求具有较多的差异性。企业应当明确有多少细分市场及各细分市场的主要特征。市场细分对企业具有以下作用:①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 ②有利于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 ③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6. 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
【答案】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是指消费者属于高度参与,但是并不认为各品牌之间有显著差异时,所产生的购买行为。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指消费者并不广泛收集产品信息,并小精心挑选品牌,购买决策过程迅速而简单,但是在购买以后会认为自己所买产品具有某些缺陷或其他同类产品有更多的优点,进而产生失调感,怀疑原先购买决策的正确性。对于这类购买行为,营销者要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通过各种途径经常提供有利于本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使顾客相信自己的购买决定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
7. 中间商的购买类型对购买决策过程产生何种影响?
【答案】中间商的购买类型包括新产品采购、最佳供应商选择、改善交易条件的采购和直接重购,对购买决策过程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l )新产品采购。指中间商对是否购进以及向谁购进以前未经营过的某一新产品做出决策,即首先考虑“买”与“不买”,然后再考虑“向谁购买”。中间商会通过对该产品的进价、售价、市场需求和市场风险等因素进行分析后做出决定。
(2)最佳供应商选择。指中间商己经确定需要购进的产品,正在寻找最合适的供应商。这种购买类型的发生往往与以下情况有关:
①各种品牌货源充裕,但是中间商缺乏足够的经营场地,只能选择经营某些品牌;
②中间商打算用自创的品牌销售产品,选择愿意为自己制造定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国内外许多大型零售商场都有自己的品牌。
(3)改善交易条件的采购。指中间商希望现有供应商在原交易条件上再做些让步,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同类产品的供应增多或其他供应商提出了更有诱惑力的价格和供货条件,中间商就会要求现有供应商加大折扣、增加服务、给予信贷优惠等等。他们并不想更换供应商,但是会把这作为一种施加压力的手段。
(4)直接重购。指中间商的采购部门按照过去的订货目录和交易条件继续向原先的供应商购买产品。中间商会对以往的供应商进行评估,选择感到满意的作为直接重购的供应商,在商品库存低于规定水平时就按照常规续购。
8. 简述市场营销管理哲学(观念)的演变及其背景(依据)。
【答案】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哲学(观念)的演变划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等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的观念一般称为旧观念,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 后两个阶段的观念是新观念,可分别称为顾客(市场)导向观念和社会营销导向观
念。各种观念的演变及其背景为:
(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总是接受任何他能买到并且买得起的产品。因此,企业应当集中精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分销范围,以便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生产观念在西方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市场需求旺盛,整个社会产品供应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只要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便可获得丰厚利润。因此,企业的中心问题是扩大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而不必过多关注市场需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观念为众多企业所接受。
(2)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产品。因此,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精。
持产品观念的公司假设购买者欣赏精心制作的产品,相信他们能鉴别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井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质量卜乘的产品。这些公司的经理人员常迷恋自己的产品,而不太关注市场是否欢迎。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只依赖工程技术人员而极少让消费者介入。
(3)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或销售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若听其自然,消费者就不会大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因而营销管理的中心是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一时期,由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的推广,商品产量迅速增加,整个社会已经由商品小足进入商品过剩,卖主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前后历时5年,堆积如山的货物卖不出去,许多下商企业纷纷倒闭,市场极度萧条。这种现实使许多企业家认识到,企业不能只顾生产,即使有物美价廉的产品,也要努力推销才能保证被人购买。
(4)市场营销观念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又称市场营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企业的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
市场营销观念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各国企业更加重视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竞相上市,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消费者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消费需要变得更加多样化,购买选择更为精明,要求也更为苛刻。这种形势迫使企业改变了以卖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重心转向认真研究消费需求,正确选择为之服务的日标市场,以满足日标顾客的需要。
(5)社会营销观念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全球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人口爆炸、通货膨胀和忽视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严重,要求企业顾及消费者整体与长远利益(即社会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这类观念可统称为社会营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