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民负担?它包括哪些负担项目?
【答案】(1)农民负担的概念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以现金、实物、活劳动等形式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农民负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分配关系的产物,它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2)农民负担的项目
按照不同标准,农民负担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显性负担和隐性负担
a. 显性负担是法定的负担项目,也是农民可以直接计算的负担;
b. 隐性负担则是那些隐性的、不直接的、不确定的负担项目。
②合理负担和不合理负担
a. 合理负担是指农民根据国家规定,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负担项目;
b.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依据,巧立名目向农民收取的费用,则属于不合理负担。 ③合同内负担和合同外负担
a. 合同内负担是农民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向国家和集体组织承担的负担项目。 b. 合同外负担就是地方政府机构以各种理由向农民征收的负担项目,主要包括涉及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罚款、基金,以及因政府职能部门发放证、牌、照,有关部门发行有价证券、报刊、书籍等项目而收取的款项。
2. 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当前的教育问题?
【答案】解决我国农村当前的教育问题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农村的教育教学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方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必要的时候在农村中进行新课改,让学生学到能谋生、能致富的实用型知识与技能。
(2)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増加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教育的教学设置,提高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
(3)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监护网络。
(4)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同时结合非政府组织兴办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公益性事业的帮助,不仅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状态,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
断满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要求,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长足发展。
3. 为什么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优待、抚恤、安罝三种待遇的总称。
之所以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是因为农村优抚安置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它能够保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繁荣,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
4. 怎样做好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答案】(1)开发、利用
“开发”是指人文资源的连续不断的“创作”。人文资源有的时候是有形的,有的时候是无形的。若是前者,就需要加以修缮和保护,不排除作适当的和局部的“创作”。若是后者,就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作”。如何“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这个人文资源的“创作”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复古”,实际就是“创新”,并且,这种“创作”过程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创作”。
(2)保护
农村人文资源相对来说要比普通资源更为珍贵,更为稀少,如果使用不当,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极高。农村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即使没有被破坏,也有可能自然消亡。妥善地保护农村人文资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人文资源。
5.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意义: ①技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是工业化的基础;
③中国的全人口以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地位;
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2)言心哲在《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开宗明义,从衣食、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历史、工业、都市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角度说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都十分必要。
6. 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村教育的地位
农村教育是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农村对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村教育的意义
①农村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素质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教育发展落后。要使农村摆脱贫困,必须促使其经济形态发生转变,而实现其经济形态转变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而提高农村素质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总之,要通过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农村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和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根本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是一项带根本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③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改进教育观念,培养农民自身的技能,不断増强自身竞争力,更好的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作出贡献。
7.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8. 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清末民初“村治”、“村政”的延续与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