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729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技术管理

【答案】教育技术管理是指教育技术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调度所有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主体是教育技术系统各级管理者,包括各级领导、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客体是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2. 网络课程

【答案】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3. 教育技术

【答案】广义教育技术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的器材、设备、设施等及相应的软件; 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狭义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4.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答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5. 认知策略

【答案】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队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 支架式教学

【答案】支架式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于架。

7. 信息技术

【答案】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8. portfolio assessment

【答案】中文为档案袋评价。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

二、简答题

9. 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

【答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身心发展状况、认知结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1)身心发展状况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者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指的是学习者生理调节机能方面的变化,相对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心理学家把它比做硬件的发展;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指学习者心理调节机能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水平为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遵照“用进废退”的原则,学习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生理的发展。与此类似,学习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已有认知结构水平

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的学习得以发生与保持的关键因素,认知结构有三方面的特性,第一个特性是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能对学习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 第二个是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分辨性”——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第三个是认知结构是否具有“稳固性”——只有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比较稳定、牢固,才有利于学习的发生与保持。了解学习者的原

有认知结构有助于设定学习过程的起点,即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这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即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程序和技巧。迈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认为学习策略应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4)学习风格

关于学习风格的构成,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

①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如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 ②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如学习兴趣、态度、焦虑、价值观等;

③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如毅力与坚持性以及是否善于言语表达、是否动手操作等。以上三部分构成了学习风格心理性层面;

④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成分,如对学习环境中声音、光线、温度、学习时间以及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

⑤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如喜欢独立或结伴学习、竞争或合作学习等。后两种构成了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

(5)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动机的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动机系统所引起的。

(6)外部环境

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校环境对学习者的作用最为直接和重要。在学校里,教室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高科技时代,学校能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相应的教学实验设备、设施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另外,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但学校的校风,学习气氛,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都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10.简述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