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834经济学(宏观、微观)之西方经济学(宏观)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答案】(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违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两者分别从个体和总体分析了经济的运行状况,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对个体行为的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是单个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而投资也同样来源于单个厂商的选择。

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而,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②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2. 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

,是指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对消【答案】“消费函数之谜”又称“凯恩斯一库兹涅茨悖论”

费统计数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当初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两者之间的矛盾。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y d 的函数,其中,α为自发消费支出,β为边际消费倾向。将上式两边同时 除以可支配收入y d ,就可以获得平均消费倾向APC :

由上式可知,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β,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同时,收入的增加也会引起的减小,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结论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首先,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 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1869--199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故可以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

这些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经济学家正是从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永久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

3.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能否反过来说,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答案】在消费函数c=α+βy 中,边际消费倾向是β,平均消费倾向是,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一定递减,但是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不一定递减. 因为当收入y 增加时,边际消费倾向即使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递减。

二、论述题

4. 考虑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及其可能的经济后果,论述:

(1)什么是财政赤字? 政府为了弥补赤字,有几种举债途径?

(2)为什么发行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

(3)同样是为了政府开支融资,让国民上交税收或者购买国债,在国民看来是否相同? (4)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经济效果相同?

(5)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考虑到后代时,二者的经济效果可能不同?

【答案】(1)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的差额。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政府的举债途径包括以下两种:

①向中央银行借债,称为货币筹资;

②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称为债务筹资。 (2)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的原因

①如果用发行公债来弥补则政赤字,而公债主要是由中央银行认购的,即采取货币筹资,则中央银行的证券投资增加,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增加,由于货币乘数效应引起货币供给大量增加,若货币需求不变则会带来通货膨胀。

②如果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胀。

(3)同样是为了政府开支融资,让国民卜交税收或者购买国债,在国民看来并不相同。其原因在于:

①增加税收一般是提高税率或者增加征收新的税种,从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这是一种强制和无偿性的于段,直接导致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影响国民消费。

②发行债券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由中央银行或者公众进行认购,到期时返本付息。一般政府债券的利息高于存款利息,这对于国民来讲是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是一种获息保值的手段。

(4)认为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经济效果相同是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

根据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消费者是理性的和向前看的; 消费者并不会遇到约束线的借贷制约; 消费者关心子孙后代。这样,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并不影响消费。家庭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意味的未来更重的税收。这种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保持不变。因此,减税对经济没有影响。同样的,增税对经济也没有影响。李嘉图等价指政府用债务筹资和税收筹资是等价的。

(5)支持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论据之一是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要落在子孙后代身上。例如,假定政府今天减税,发行30年期的债券为预算赤字筹款,然后在30年后增加税收以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务代表财富从下一代纳税人(他们面临税收增加)向当前一代纳税人(他们得到了减税)的转移。这种转移增加了当前一代人的一生资源,从而增加了其消费。从本质上说,以债务筹资的减税刺激了消费是因为它以下一代的损失为代价给了当前一代以机会来消费。

5. 用新古典投资模型解释下列每一种情况对资本租赁价格、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净投资的影响:

(1)政府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提高实际利率。

(2)一次自然灾害摧毁了部分固定资产,资本存量减少。

(3)大量国外劳动力的涌入增加了国内的劳动力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