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730有机化学之细胞生物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选择题

1. 癌细胞通常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 与原来的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通常表现为( )。

A. 分化程度相同

B. 分化程度低

C. 分化程度高

D. 成为干细胞

【答案】C

【解析】分化程度较正常细胞分化程度低是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

2. 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

A. 双螺旋

B. 核小体串珠结构

C. 螺线管结构

D. 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核小体的直径约螺线管的直径约

3. (多选)关于线粒体编码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线粒体核糖体上合成

B. 均可由核基因合成代替

C. 全部定位在线粒体上

D. 大多数为线粒体所需的 【答案】

可以合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不能由核基【解析】线粒体是半自主的细胞器,其自身 纤丝,这种纤丝的直径其实就是( )的直径( )。

因合成代替的,这些蛋白质大多数不是线粒体必须的。

4. 观察GFP 融合蛋白在活体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采用哪种显微镜技术最佳( ) 。

A. 透射电镜

B.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

C. 普通光学显微镜

D. 扫描电镜

【答案】B

【解析】AD 两项,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不能观察活体细胞。C 项,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荧光。

5. 以下关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共焦点是指物镜和聚光镜同时聚焦到一个小点

B. 可以自动改变观察的焦平面而且纵向分辨率得到改善

C. 可以通过光学切片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并可重构三维图像

D. 相比普通荧光显微镜分辨率提高50倍

【答案】D

【解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分辨率比普通荧光显微镜分辨率提高1.4-1.7倍。

6. 促进微管聚合的药物是( )。

A. 鬼臼素

B. 长春花碱

C. 紫杉酚

D. 细胞松弛素

【答案】C

【解析】A 项,鬼白素会抑制细胞合成,使细胞处于分裂期。B 项,长春花碱与秋水仙素的作用相似,能抑制微管的装配,是微管的特异性抑制剂。C 项,紫杉酚和重水

可使微管稳定性增加并使细胞周期停止于有丝分裂期。D 项,细胞松弛素可以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正极阻抑肌动蛋白聚合,而可以破坏微丝的三维网络,特异性的抑制微丝的装配。

7. 关于台-萨氏病的发病原因,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

A. 外来病原体使吞噬泡的酸化作用被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大大降低

B. 溶酶膜自身结构缺陷,溶酶体膜易破裂,细胞被溶酶体酶损伤从而致病

C. 溶酶体中缺少氨基己糖脂酶A , 胞膜上神经节甘脂不能被水解而积累在细胞内

D. 溶酶体膜上的载体蛋白功能缺陷,不能将消化的小分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溶酶体破坏

【答案】C

【解析】台-萨氏是一种储积症,这类疾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其共同特征是溶酶体内充满了未被降解的物质。A 项,是结核、麻风杆菌致病原因。

8. 可作为重要的遗传标志,用于构建遗传图谱的序列是( )。

A. 微卫星

B. 小卫星

C. 卫星

【答案】A

D. 短散在元件

【解析】微卫星重复单位序列最短,具高度多态性,在遗传上高度保守,为重要的遗传标志。小卫星常用于指纹技术作个体鉴定。

9. 有关细胞结构的装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细胞器都经历装配与去装配的过程

B. 细胞骨架体系在整个细胞结构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C. 决定新合成的多肽如何正确折叠的信息存在于蛋白质氨基酸的一级结构中

D. 只要多肽氨基酸的一级结构完整,所有多肽自身都能正确地折叠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只凭借多肽自身并不能保证新合成的多肽正确地转移、折叠和装配,还需要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协助。

10.在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染色体最分散?( )

A. 前期

B. 前中期

C. 中期

D. 后期

【答案】A

【解析】B 项,前中期的一个特征性现象是染色体整列,染色体彼此靠近慢慢排列在赤道板上。C 项,中期染色体已完成整列,规则的排列在赤道板上。D 项,后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排列较规则。

11.(多选)成纤维细胞形成的黏着斑的作用是( )。

A. 将细胞固定在基底上

B. 确定运动方向

C. 提供动力

D. 加快速度

E. 防止细胞回缩

【答案】AE

【解析】黏着斑是肌动蛋白纤维与细胞外基质之间连接方式。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通过黏着斑贴附于培养皿基质上,微丝终止于黏着斑处,有助于维持细胞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以及影响细胞生长的信号传递。

12.用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B 可以阻断下列哪种小泡的形成?( )

A. 胞饮泡

B. 吞嗤泡

C. 分泌小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