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新闻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 )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③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④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⑤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2.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是指20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的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大众化报纸的代表之一,创办于1843年。1969年被默多克买下,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英国最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因此停刊。

3. 第三人效果

【答案】第三人效果是指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4. 新闻失实

【答案】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因果不符。就其性质来说,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是指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 有的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 也有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造成的。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5. 知情权与隐私权

【答案】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是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 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从总的趋势看,知情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范围和强度都呈扩大和加强之势。它也成为当今媒介受众权利中最重要的一环。

6.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7. 宣传者

【答案】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8. 互联网的界说及其特点

【答案】Internet (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各,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1995年10月,美国联邦委员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对互联网作出了这样的界定,Internet 是全球性信息系统:①在逻辑上由一个以国际互联协议(IP )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 ②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或其他IP 兼容协议的通信; ③公开或不公开地提供利用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高层次服务。互联网的基本特点包括: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简答题

9.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答案】(1)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中国的新闻媒体除少数由各民主党派所办的报纸外,绝大多数是由共产党领导的。这样,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宗旨、格局、宏观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2)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①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⑤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

⑥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 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10.简述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答案】效果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二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11.简析“走转改,,活动所体现的新闻理念。

【答案】(1)“走转改,,的定义。“走转改”活动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