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647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环境
【答案】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即一般环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依赖公共政策主体对其加以观察、识别、理解和寻找。
2. 官方决策者
【答案】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3.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4. 政策效果
【答案】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问的比率。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儿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5.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
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6. M. 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答案】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执行者(组织或人员)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和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M. 麦克劳夫林的方法论较“纯科学”的行为主义政策执行理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是在对一个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说明问题的,即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途径,说明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的相互调适对政策目标达成的影响。
二、简答题
7. 何谓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的特性为何?
【答案】(1)政策问题的含义
政策问题是指经由政策制定者(或分析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政策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社会客观现象:②大多数人对上述现象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2)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互赖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另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因而发生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在解决政策问题时,必须采取整体的观点,将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主观性。政策问题是人类对环境所采取行动的思考产物。由于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因此政策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人文的关怀; 政策问题解决的力一法和知识也必须重视心灵的感受和设身处地的理解。
③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类主观判断的产物,其不能脱离那些试图界定该问题的利害关系人。因此,政策问题是基于社会需求而建构的、维持的与改变的。政策问题的人为性要求必须重视政策利害关系人的重要性。
④动态性。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问题,因此,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如果问题未被正确加以陈述,则解决问题的方案会逐渐失去其时效。
8. 简述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答案】政策规划与设计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梅叶(RobertMayer )的看法,政策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政策规划与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把握一些关键的环节。政策学者梅叶(RobertMayer , 1985)在《政策方案规划:发展的观点》一书中,曾提出理性政策规划的九个步骤。
(1)决定目标
目标是一种价值观念,是希望达到的一种未来事务的现状。一般来说,在决定目标时,应考虑的目标类型大致包括:个人性目标; 社会性目标; 机关性目标。政策目标的主要来源是:宪法的规定; 法律的规定; 行政首长的命令和指示。
(2)估计需要
需要是指“维持现有机体美满之基本必要条件”。估计需要系指“对于特定群体的状况,决策者所希望予以补救的范围和程度或缺失”。特定群体即指“标的群体”。对于标的群体的订定,因不同的问题而定,有以“需求群体”者,有以“风险群体”者。
(3)确定目的
日的是指所欲实现的具体成果,其特性为:①需要的可计量状况; ②对特定的人口; ③变迁的数量; ④时间幅度。目的的制定有其限制,例如,经费、技术、未预期结果、未预知的机会等。目的的制定要与所能运用的经费、技术相配合。目的定的太高,缺乏充足的经费与可行的技术,便不可能实现目的。由于决策者所掌握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制定过多和过于分歧的目标,所以决策者对于多元的目的要仔细考虑。
(4)设计方案
方案的设计不仅承继了前面叮个阶段,而且也是后面规划过程的基础。设计方案这一阶段担负了承前启后的角色,是整个规划过程的核心所在。在方案设计时,应清楚和明确各备选方案间的关系及备选方案的意义。在各个备选方案间,大致存在这样几种关系:①互相排斥型; ②不同程度型; ③组合型。备选方案的意义在于:备选方案或替选方案乃是一组负相关的不连续行动,亦即当采取某一项行动后,即不可能再采取另一项行动,彼此是相互排斥的; 被称为一组替选方案的所有方案均应与同一个目的直接相关。
(5)评定后果
此阶段对前一阶段加以更加详尽、更加具体的分析,以作为下一阶段选定方案的基础。评定后果主要包括:①效益分析: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②可行性分析:政治可行性分析、法律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行政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时间可行性分析等。③平等分析:方案的实施要注意社会大众平等的受益或公正的享用。即政府规划原则中应遵循的平等原则、公正原则、正义原则。
(6)选定方案
选定方案可分为五个步骤:①各种报告的准备; ②外界评论; ③内部的审核; ④方案的修正; ⑤回馈。
(7)设计执行
此阶段主要包括设计执行的程序以及执行的责任。执行的项目包括:①叙述和说明作业程序; ②明确执行的责任,包括:活动的顺序、工作人员、空间地域、设施、财务机制、主办机关; ③明确管制程序。涉及方案顺利有效执行的行政程序有:方案监测、经费监测、时间监测等。
(8)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