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1)内容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又称“本体论”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②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又称“认识论”问题。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评述
由于人的全部活动中都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就成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
2. 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在事物内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力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答案】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①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4. 物质
【答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基本哲学范畴,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运动是其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创造,也不可被消灭,但其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转化。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中一切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又不能与之混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特性、运动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会陈旧和改变,只会不断得到证明和丰邑。
5. 两点论
【答案】两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小忽略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6. “实事求是”
【答案】“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7. 思想体系
【答案】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它是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的总和。表现形式有政治、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它是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映社会存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8. 社会改革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二、简答题
9.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外部世界并不是自然地满足人的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着。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之发生合乎于人的目的的变化。
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在实践中,如果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能成功; 违反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必然会失败,这就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10.如何正确把握质与量的关系?
【答案】(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3)质与量的关系
①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 由质进到量,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作定性研究; 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称作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人们只有在认识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握事物的量,才能获得对事物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进行较具体的指导。
②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质之量,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还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量制约着质。这种质与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1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不仅能使人们小断解决认识课题,而且也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