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随着教育“学生中心论”理论的推广,学习者的认知和学习过程日益受到关注,原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从教师渐渐转向对学习者的研究。关于兴趣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这个问题的研究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情境兴趣理论的兴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逐渐把注意力转向话题兴趣,即情境兴趣的激发上。
本文绪论部分简要论述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重要的心理因素,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兴趣理论的,或者取得实效的却不多。
本论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关于兴趣理论的研究综述。第一部分是兴趣的的定义及分类的研究综述,关于兴趣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学者普遍认可的是: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第二部分是关于国内外情境兴趣理论的研究综述。海蒂和贝尔德(Hidi &Baird ,1988) 及科拉普 ( Krapp ,1989)研究指出:情境兴趣是对环境输入的一种反应,它自发地产生并很快地消退(Schraw & Lehman,2001)。根据理论,要激发并保持情境兴趣要保证学习材料具有新异性,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完全相同,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归属感,提高学生对任务的认同,让学生模仿新的技能,为学生提供切身性的背景知识,用游戏和活动提高课的新颖性等抓住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论第二章分析我国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提高学习兴趣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获得广博的知识。提高兴趣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本论部分第三章作者分析在陇县中学进行的关于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大体描述该中学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状况,并尝试就整体语文兴趣不高的事实做出归因,笔者从教师、课堂教学、教材还有中学生最头疼的“拦路虎”作文等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并主要就教师角色和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积极把自身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肯定学生的成绩,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的空间,不时鼓励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语文课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根据情境理论,尝试提出解决的有效对策,课前做好激发兴趣的工作强调学习任务的重要性,课堂采取双边讨论为主的探讨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写作指导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及时鼓励学生,重视并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因此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余论部分提出本篇文章的不足之处,即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提出对策,还有待于足够的实践的证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