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软件的架构设计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以编译器为例,其主流架构经历了管道-过滤器到数据共享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以下关于编译器架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早期的编译器采用管道.过滤器架构风格,以文本形式输入的代码被逐步转化为各种形式,最终生成可执行代码。 早期的编译器采用管道-过滤器架构风格,并且大多数编译器在词法分析时创造独立的符号表,在其后的阶段会不断修改符号表,因此符号表并不是程序数据的一部分。 现代的编译器采用以数据共享为中心的架构风格,主要关心编译过程中程序的中间表示。 现代的编译器采用以数据共享为中心的架构风格,但由于分析树是在语法分析阶段结束后才产生作为语义分析的输入,因此分析树不是数据中心的共享数据。
某公司欲开发一种工业机器人,用来进行汽车零件的装配。公司的架构师经过分析与讨论,给出了该机器人控制软件的两种候选架构方案:闭环控制和分层结构。以下对于这两种候选架构的选择理由,错误的是() 应该采用闭环控制架构,因为闭环结构给出了将软件分解成几个协作构件的方法,这对于复杂任务特别适合。 应该采用闭环控制结构,因为闭环控制架构中机器人的主要构件监控器、传感器、发动机等)是彼此分开的,并能够独立替换。 应该采用分层结构,因为分层结构很好地组织了用来协调机器人操作的构件,系统结构更加清晰。 应该采用分层结构,因为抽象层的存在,满足了处理不确定性的需要:在较低层次不确定的实现细节在较高层次会变得确定。
博学公司欲开发一个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集成调试器。该调试器的编辑器和变量监视器可以设置调试断点。当调试器在断点处暂停运行时,编辑程序可以自动卷屏到断点,变量监视器刷新变量数值。针对这样的功能描述,采用()的架构风格最为合适。 数据共享。 虚拟机。 隐式调用。 显式调用。
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ABSD)强调由商业、质量和功能需求的组合驱动软件架构设计。以下关于ABSD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使用ABSD方法,设计活动可以从项目总体功能框架明确就开始。 ABSD方法是一个自顶向下,递归细化的过程。 ABSD方法有3个基础:功能分解、选择架构风格实现质量和商业需求及软件模板的使用。 使用ABSD方法,设计活动的开始意味着需求抽取和分析活动可以终止。
软件架构需求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以下活动中,不属于软件架构需求过程范畴的是() 设计构件。 需求获取。 标识构件。 架构需求评审。
架构复审是基于架构开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以下关于架构复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