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彭拾一.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结构[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1-2[2]俞文利. 冲击/发散冷却方式多斜孔内换热及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5]许全宏. 燃烧室冲击/发散复合冷却方式的研究[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6]杨卫华. 层板发汗冷却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2[7]吴慧英,程惠尔,牛禄. 层板推力室发汗冷却的壁温特性[A].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301-305[8]谢皓. 冲击/发散复合冷却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10]侯晓春,季鹤鸣,刘庆国等. 高性能航空燃气轮机燃烧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98-147[11]许全宏,张宝华,林宇震等. 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气膜绝热温比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15卷第4期[12]许全宏,林宇震,刘高恩. 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冲击换热系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11月第41卷增刊一[13]方吕德.世界航空发动机手册[M]. 航空工业出版社[14]易琦. 驻涡燃烧室流动和燃烧特性研究[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15]孔昭键. 驻涡燃烧室燃烧特性及结构优化研究[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20] 何小民,王家骅. 驻涡火焰稳定器冷态流场特性的初步研究. 航空动力学报,2002, V17(15):567-571[28] 甘志文. 凹腔驻涡燃烧的瞬态流场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29] 甘志文,樊未军,杨茂林.凹腔驻涡模型燃烧室内涡的演化发展[A].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291-296[30] 严明. 驻涡燃烧室低NOx特性研究[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31] 严明,樊未军,朱菁等. 利用PIV技术对二维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的初步研究[A].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697-791[32] 张弛. 切向驻涡燃烧室基础研究[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33] 何小民,许金生,苏俊卿. 驻涡区进口结构参数影响TVC燃烧性能的试验[J]. 航空动力学报,2007年第11期第22卷[34] 黄长艺,卢天祥,熊诗波. 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58—260[35]赵梦梦. 回流环形燃烧室火焰同出口转弯段冷却结构研究[D].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葛绍岩, 刘登瀛, 徐靖中等. 气膜冷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61-63[37]林宇震. 燃烧室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研究[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7[38]《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总编委会. 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M]. 第9册,主燃烧室.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2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