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82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通货膨胀如何自我维持。

【答案】(1)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是指通货膨胀率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即价格水平上升不断持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对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通货膨胀开始后,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作用下,通货膨胀会自行持续下去。图说明了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图 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在图(a )中,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E 。假定出现总需求冲击,总需求曲线从AD 0移到AD 1,这种移动使得价格从原来的P 0上升到P 1。价格上升会引起工资提高,较高的工资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表现在图(b )中,就是总供给曲线由AS 1移动到AS 2。同时,更高的工资率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货币收入,导致更多的消费,从而使总需求进一步扩大,在图(b )中,总需求曲线由AD 1移动到AD 2。新的总需求曲线AD 2与新的总供给曲线AS 2之间存在一个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发了另一轮的工资的上涨。这样,违货膨胀的压力在整个经济中具有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

(2)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后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的事前估计。政府所宣布的将要执行的各种经济政策会影响或决定人们预期。因此,当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并且承诺可信时,如政府宣布将控制物价水平或增加有效供给时,就可以有效抑制需求的扩大和抢购风

潮的发生,物价就能够保持稳定,通货膨胀也就不能自我维持下去。

2. 为什么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而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计入GDP'?

【答案】现代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里创造了多少财富,只能用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来度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收入和支出法来计量GDP 。非市场经济活动是无法包括到收入和支出的范围中来的,例如,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活动等都没有经过市场交易,既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收入,也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支出,因此,无法计入GDP 。

3. 请判断以下关于货币供给的论断是否正确? 并解释之。

(1)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而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这种能力;

(2)银行体系创造货币不仅增加了经济中的流动性,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中的财富。

【答案】(1)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功能,不过这个“银行体系”指的是广义的银行体系,即所有拥有“吸收存款并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的公司,都算在这个“银行体系”之中,这些公司通过“多倍存贷款”运作创造货币。但是,金融创新使得许多具有货币特性的资产不断出现,这些资产具有货币流动性的特征,被称为准货币,即获得了货币流动性的非货币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创造货币。

(2)尽管银行体系的部分准备金创造了货币,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它并没有增加社会的实际财富。当一个银行贷出自己一部分准备金时,它给了借款人进行交易的能力,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但是,借款人也承担了对银行的债务义务,因此,贷款并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富有。换言之,银行体系创造货币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井没有增加社会的实际财富。

4.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答案】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类。

(1)财政政策下具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二是政府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和发行公债。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如下:

①变动税收,主要是变动税率。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 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提高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②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 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③变动转移支付。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

进而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 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

①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会直接使得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需求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②变动再贴现率。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同时,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劣币和信贷供给。

③变动法定准各金率。银行准备金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中央银行逆风向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当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货币当局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各金率从而按更大的乘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和失业减少。反之,总需求过多,价格水平持续增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进而减少国民收入,抑制通货膨胀。改变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除了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其他工具,例如,道义劝告等。

二、计算题

5. 设总需求方程是120-20P ,卢卡斯曲线控制着经济的运行。有100个企业,每个企业都有供给方程

算。

(1)通过解出P i,求卢卡斯的总供给函数。

(2)现在假定P -1=1.00,求总需求曲线和卢卡斯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的总产量水平和总价格水平。

(3)假设需求突然上升,AD 方程变成为131-20P ,求总产量和总价格。

。每个企业都用去年的价格P -1,和它自己的价格形成它对总价格水平的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