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55建筑学基础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悉尼歌剧院
【答案】悉尼歌剧院是丹麦建筑师伍重的设计作品。该建筑坐落于悉尼的一块突出于海面上的小半岛上,三面临水,并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而享誉世界。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建筑,由多座音乐厅和剧场以及展览大厅、图书馆等空间组成。剧院在长达17年工期和付出大大超出原来预算的代价之后建成。建成后的歌剧院如同立在海边的巨大贝壳、扬起的白帆、盛开的花朵,引起人们无数联想,成为悉尼的象征。
2. 折衷主义
【答案】折衷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为了弥补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巴黎歌剧院、罗马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巴黎圣心教堂等都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
3. 范得沃克第三工厂
【答案】范得沃克第三工厂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杰作,由当代先锋派普瑞克斯和斯维茨斯基组成蓝天组设计的。这座工厂的特点之处在于,对烟囱和入口处都进行了一些装饰性的改变,也形成了工厂断裂的不连续外观形式,而工厂主体部分则以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与混乱的架构形成对比。
4. 贝聿铭
【答案】贝聿铭是美国现代建筑大师。他出生于中国广东,并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与房地产开发商泽根道夫的合作,在美国首开了开发商直接与建筑师合作的先例。1955年,贝聿铭创建事务所,事务所不仅由建筑设计师组成,还包括一些规划师和室内设计者。这使得他设计的建筑与整个城市的建筑、自然与人文环境等紧密联系。贝聿铭坚持他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但对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的使用更加富于创造性,也使现代建筑有了新的面貌。其代表性建筑有美国科罗拉多州大气研究中心、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新加坡的中国银行办公楼、北京香山饭店及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等。
二、简答题
5. 第一届世博会的场馆的名称是什么?设计者是谁?
【答案】(1)第一届世博会场馆名称是水晶宫。
(2)水晶宫的设计者为帕克斯顿。
6. 简述盖里建筑的特点。
【答案】弗兰克•盖里(1929年~),当代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盖里的设计风格源于晚期现代主义,代表性建筑物是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弗兰克•盖里认为要从感性出发,以艺术家的敏感把握时代精神。弗兰克•盖里建筑的特点有:
(1)在建筑目的上,盖里认为世界是一个暂时性的、呈碎片状的、永远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他的工作就是用建筑语言对这种生存状况敏感地加以表达。
(2)在建筑形式上,盖里对过去的传统美学方法采取完全对抗的态度。
(3)在建筑风格上,盖里经历过三个阶段的变化:
①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是盖里的探索期和建筑风格的酝酿期。
盖里侧重于对材料的甄选,表现材料自身的属性,大胆采用廉价的工业材料;注重经济性,力图表达建筑的偶然性、过程性以及一种看似尚未完成的美感。他的设计手法是打碎、拆散各种建筑构件,再进行重新组合;组合看似随意、偶然,却处处与功能契合。
②20世纪80年代后期,盖里开始探索整体性的设计语言。
盖里不再以小尺度的建筑构件,而是采用大尺度的功能组合体为单位,更注重建筑的雕塑感,多运用曲线,创造形体、空间复杂的建筑。他的设计手法是,在建筑主体完整的前提下,利用连接部位形成复杂的形式。
③20世纪90年代,盖里力图建立起一种新时代的建筑美学。
盖里的作品越发显现出鲜明的动感,在形式的把握与功能的完善之间达到精致的平衡。
三、绘图题
7. 贝聿铭东馆鸟瞰图和主立面外观图
【答案】
图 贝聿铭东馆鸟瞰图
图 贝聿铭东馆主立面外观图
四、论述题
8. 举例说明密斯的空间理论。
【答案】(1)流动空间
①密斯对流动空间的理解
密斯认为,建筑空间不像以往习惯那样地是一个由墙面、屋面和地面像盒子似的,室内外空间绝然划分的房间;而是由一些互不牵制的部件——可以独立行动的墙面、屋顶和地面——分别组合起来,成为既可封闭,又可开敞或半开敞,或互相贯通的多种多样的建筑空间。
②典型实例: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a. 该建筑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碎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b. 该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砖石建筑的以手工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依靠钢、玻璃的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在建筑空间和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
(2)全面空间
①密斯对全面空间的理解
密斯认为,建筑物的用途是经常变化的,但不能因此就推倒重建,所以要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随从功能”颠倒过来,建造一个偌大的、没有障碍的,可以供自由划分的实用而又经济的空间,再使功能去适应它。明确哪些是承重构件和不承重构件,逻辑地处理它们的形体表现。因此,他企图创造一种没有阻隔的大空间,以便随意改变隔墙来满足不同要求。
②典型实例: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
该馆长67米,宽36.6米,没有柱子和承重墙。顶棚和幕墙都悬挂在四榀大钢架之下。设计教室、图书馆、展览室等都布置在这个大空间里。仅用一些不到顶的隔墙略加分割。一些独立的房间如厕所、贮藏室则布置在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