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之传播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2.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答案】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己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小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迄今所持的政治立场。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

3. 控制实验

【答案】控制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方法由卢因和霍夫兰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控制实验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实验的环境; 控制实验的对象; 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实验法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三个条件:①能否建立一个包含因果联系的假设,这一联系指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②被观察的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能与其他变量隔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直接关系,而不是其他; ③自变量是否能够被操作或改变。控制实验法的优点:研究的内在逻辑性较强。控制实验法的不足:大多数情况下,控制实验是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实生活中过于复杂的环境和条件。

4. 传播制度

【答案】传播制度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

责任和义务问题。

5. 传播隔阂

【答案】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6.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 镜中我

【答案】“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他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8.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二、简答题

9. 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进入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新时期,新闻媒介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所担负着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媒体天生具有公共关系和担当社会公共服务角色的职能。长期以来媒体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只是将媒体作为传播己往事实的新闻素材,履行单向传播的定位,而要想成为真正的“公

共服务媒体”还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1)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公民的表达权,鼓励公民积极广泛地利用公共媒介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声音。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需要网络技术、数字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2)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以及媒体的自由监督、表达的功能。

(3)重视媒介赋权,要让公民认识到媒介的公共服务功能,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

(1)保持传媒的公共性、社会性,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5)媒体应重视民间的声音,注重民生性、广泛性。真正成为人民表达意愿、讨论社会事务的公共论坛、伸张权利的公器。

10.微博在公共事件上的作用。

【答案】微博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微博的开放性、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似乎也注定了它是一种适合社会公共事件传播的媒体。从近几年的“郭美美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雅安地震”“陕西表哥’夕、“玉树地震”等公共事件都因为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而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微博也被网友评价为“最具有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它表现为由普通的民众临时客串起来的新闻记者,赶在传统媒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并对这些社会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同时网民通过“Follow" (跟从)链接建立微博客的圈子,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的一次次快速出击,让它在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起到了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快速传播,实现零时间传递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与手机捆绑后的微博显示出来的在场传播效果,超过任何其他媒体,其表现出来的实时性、参与感以及便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递。正因为即时性的特点,让微博往往成为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信息的媒体。

(2)信息内容充分详细,多方面报道事件始末,并能有效搭建救助平台

微博内容不受传统媒体时间、版面或者是自身立场的约束,也没有特定的新闻稿的格式规范。微博信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多元化报道,而且不同的用户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可以从多方面还原事件的始末,揭示真相和事实。

(3)有助于搭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平台

如玉树地震发生后,微博的相关信息中,受灾地区道路天气状况、缺乏救援物资、地震防护知识等被高频率地发布。微博信息短小精悍,适合多次传播,遇到突发灾情,需发动群众力量时优势很明显。

(4)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传播,从而引导舆论力一向

微博上的用户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突发事件的态度上提供不同的声音,让大众不仅仅从主流媒体上获取信息,降低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微博是一个平民平台,任何人都拥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彼此探讨,形成互动。

(5)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由于微博融合了多种媒介元素,传播信息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更加方便、自由和快捷,受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