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会计学综合(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之中级财务会计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公积
【答案】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形成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原因有溢价发行股票、投资者超额缴入资本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从形成来源看,资本公积是由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中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者其他人(或单位)投入的不形成实收资本的资产的转化形式,从本质上应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
2. 或有负债
【答案】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常见的或有负债包括已贴现但附追索权的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由于或有负债不论作为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均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因而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而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披露。
或有负债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②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③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如果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会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则企业无需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3.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答案】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非调整事项的发生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的财务报表数字,只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某些情况。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而言,非调整事项说明的情况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其中重要的非调整事项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数字,但可能影响资产负债表日以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因此需要适当披露。
4. 应收票据贴现
【答案】应收票据作为一种债权凭证,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还没有到期的,尚未兑现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收票据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的义务活动。
票据贴现分为无追索权票据贴现和有追索权票据贴现两种方式:
①无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全部转移给银行,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贴现企业不负连带债务责任;
②有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并小完全转移给银行,贴现企业负有背书责任,即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银行将向贴现者索取相关款项。
5. 利得
【答案】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通常,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
二、简答题
6. 某上市公司在2002年报附注中说明,其一项1999年购置的,原值为2000万元,当时估计可使用5年,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现经过重新考察后发现该固定资产自2002年起,尚可使用5年,并决定从2002年起,将折旧方法改为生产量法。因此该公司在2002年末的累计折旧的应有的数额和按原来的方法和年份核算的累计折旧的余额的差额计入了当年的损益表中。试问该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该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变更。企业只有在下述的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第一,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
第二,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
同时规定,在会计实务中,当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难以区分的时候,则应按照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而对于企业的会计估计,企业应当采用未来使用法。即,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
很显然,上例中该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反映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原来的固定资
产折旧政策由双倍余额递减法变更为生产量法,同时将折旧年限由原来的5年变更为8年。从折旧政策上看属于政策变更,而从折旧年限上看,属于估计变更。因此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不易区分的情形,根据会计制度,应作为会计变更。按照会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不需要调整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只需在财务报表中说明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即可。
7. 如何确定会计信息表外披露的内容?表外披露与表内项目的关系如何?
【答案】凡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而又无法在财务报表内进行确认时,都应当在表外进行披露。表外信息可弥补表内信息的局限性,使表内信息更容易理解,更加相关,是提高财务报告总体水平和层次、突出重要财务会计信息、提升报告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表外信息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来讲应披露以下信息:(1)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2)那些本来可能在报表中反映,但基于成本、效益原因而显得相对次要的信息;(3)采用与财务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4)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数据;(5)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与对未来的预测。其中第(1)、(2)类主要是与会计政策相关的信息,它一般包括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是报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3)、(4)类信息与报表数据没有直接联系,它们涉及不同的问题,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其揭示的内容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因此比较适合采用其他财务报告的形式来披露这些辅助性信息。第(5)类信息则是对上述各类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和说明。
财务报告目标由于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但核心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财务报表由于其固定的格式、项目和填列方法,使得表内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素质,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是指不能在法定财务报表内反映的,能够帮助报表使用者透彻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意外事项和经营战略等的重要信息,凡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而又无法在财务报表内进行确认时,都应当在表外进行披露。因此,表外披露是对表内项目的解释和补充说明,表外信息可弥补表内信息的局限性,使表内信息更容易理解,更加相关,是提高财务报告总体水平和层次、突出重要财务会计信息、提升报告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8. 什么是财务报表附注?提供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供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原因有:
①报表使用者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理解的差异性。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而这种“商业语言”最终是通过财务报表的方式来表达。财务报表使用者主要是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管理当局以及职工,还有供应商、顾客、行业工会,以及同行业竞争者等等。这些使用者所处的位置和利益关系不同,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这就决定了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应有多样性的要求,也同时说明了单纯只有会计报表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