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1)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基础上的。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商品生产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支配,这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由于社会分工,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矛盾性在于: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 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成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这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义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后。因此,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诀定的。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能否卖出去,意味着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被社会承认,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决定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发财致富,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为资本家,大部分人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简述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答案】(1)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完全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实现了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
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总体要求,以全球眼光、国情意识、战略思维、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大国责任感,赋予外贸发展战略新的内涵与定位,从着眼于外贸自身发展向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转变,从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向促进我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转变,从巩固大国地位,推进由大到强转变的总体目标,确定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新的战略定位。
(3)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①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资源进口的主导权,降低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
②注重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服务贸易均衡发展。鼓励重点领域服务出日、有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
③既要注重外需,又要注重内外需协调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只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3. 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一般地说,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现有技术装备的水平、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资本积累的最大可能性、社会有效需求总量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具体说,主要包括:
(1)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如果以一定时期(如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综合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那么,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这一时期所有部门的劳动就业量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乘积,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等于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加上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不仅体现在劳动的量上,而且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质量上。劳动力供给是指适龄的劳动人口量,其中包括原先存在的失业人员和山于人口自然增长而新增加的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失业人员存量、劳动力供给结构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等因素。高素质劳动力的短缺往往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简单劳动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劳动力素质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与影响作用日益明显。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这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微观而言取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从宏观来看,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地区布局的合理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
大。
(3)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成正比。在现实中,投资率存在客观的限制:一是积累率的高低,受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投资率的实物供给限制,即国民收入实物构成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数量和结构的限制。
(4)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只有实现科技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只有教育的高度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制造出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设计出先进的工艺; 只有让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才能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5)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总称,包括土地、空气、水、矿藏、气候、森林植被、野生动物和自然景观等。一国的自然资源享赋会影响该国经济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6)制度和体制
制度和体制是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或体制安排不仅决定着财产和收入的分配,而且会改变经济中资源使用效率及其潜力。我国正面临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7)外开放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一国经济发展可以突破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限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上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因此,应当通过实现各个因素的相互协调、彼此配合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4.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从本质上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联系的方面表现在: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由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2)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
一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一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实际上,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