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中国公共领域建设探析

关键词:公共领域;过渡性等价物;网络公共领域;QQ化过程;民主练习

  摘要


转型时期的中国以不同于以往的开放姿态采纳外域思想之精华为我所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更加具有兼容性;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现代公共领域恰恰契合了当前我国政府的执政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学界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现状的粗略描述,引发出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中国公共领域建设的持续关注与思考,逐层推进地以这样几大部分内容来初步探析这一论题:
一、公共领域的作用前提、构成元素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中国公共领域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条件;
三、互联网与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建设;
四、中国公共领域建设前景展望。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针对公共领域的作用前提,笔者主要论述了潜在相关者对议题的养护、言论平台的支撑,从实效参与公众和话语传播平台这两个角度对公共领域的作用前提试做考察。
对于公共领域构成元素的分析则建立在对作用前提的认识之上,是对作用前提的进一步挖掘深化,分别阐述了笔者对公众议题养护能力、议题的可供辩论性、虚拟与现实两种议题平台的认识。
关于公共领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笔者分别从公共领域驾驶员——参与议题互动的公众、公共领域中每一个议题单元、公共领域在政治现代化层面的意义三个维度切入探讨。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针对中国公共领域的产生背景,笔者尝试从分析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出发,得出“中国公共领域的产生是合规律的历史进程”这一结论。对于中国公共领域发展条件的论述,分别从社会历史规律、市场经济下人们的交往空间以及公共领域的生命力三个层面加以阐述,提出公共领域建设是意义深远的“软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看法。
第三部分内容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笔者层层剥笋,从互联网的特点出发,详尽论述了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互联网在公共领域建设中的作用、网络公共领域发展中的伴生问题与化解方式等几个事关公共领域在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基本问题。
基于对互联网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网络公共领域雏形已具,方兴未艾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正在形成一个民间自发生成的“议会平台”;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成为网民的“虚拟人大”、“虚拟政协”,在与现实政治生活的互动中主动性更强;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必然会在互动中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国家介入对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形成挑战。
基于对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特点的初步认识,笔者进一步阐述了互联网在公共领域建设中的作用:提供观点交锋自由市场;迫使传统媒体改良对话方式并最终干预现实;提供高参与环境下公共领域驾驶员话语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启迪民智;聚合社会。
当然,辨证地来看,互联网在公共领域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伴生问题,在给公众带来话语绿色通道的同时也亮起了红色警戒:网络公共领域由于其包容的准入门槛而带来了非理性的狂欢宣泄、谩骂攻击。
在这一部分,笔者分析了几个人肉搜索经典案例,形成以下几点简单认识:它们提供给我们一定量的参考信息;这些信息背后是道德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的时代需求;我们普遍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出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媒介的监督机能因技术化因素而走向高效和深化。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与互联网不断接近的过程就是政治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作用的过程,而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伴生问题的解决也必然要放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完成。
这样,就自然转入了对伴生问题化解方式的论述。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执政者必须走进网络“微服私访”;加强民众媒介素养教育;依法治网、以德治网。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技术进步显性影响和社会发展隐性影响并举作用下的建设过程;网络公共领域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产物,其有机体的健康运转离不开社会总系统的发展进步,而参与者则正是不断增加的手握鼠标的追求民主幸福的我们。
在最后一部分内容中,,笔者试对中国公共领域建设提出了几点应注意的问题:紧密联系构建公共领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符合国情的公共领域才有生命力;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参与;网络公共领域务必最终落点在现实公共领域。
笔者认为,广普的互联网正在为公众建设一座特殊的“人民大会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审慎地添砖加瓦,心怀责任,这是作为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