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81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中,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

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2. 说明不同的总供给曲线下,当总需求变动时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答案】对总供给曲线,经济学家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其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在短期中,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

(1)总供给曲线为古典总供给曲线

当总供给曲线为古典总供给曲线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如图所示,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价格上升,收入水平不变; 当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价格下降,收入水平不变。

图 古典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2)总供给曲线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当总供给曲线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如图所示,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价格小变,收入水平提高; 当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价格不变,收入水平下降。

图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3)总供给曲线为常规总供给曲线

当总供给曲线为常规总供给曲线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如图所示,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价格上升,收入水平提高; 当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价格下降,收入水平下降。

图 常规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3. 说明固定汇率制度的运行。

【答案】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为本国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价格,并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维持既定的汇率水平。当国际收支盈余,本国货币有升值压力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买进外币,维持外汇稳定; 当国际收支赤字,本国货币有贬值压力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本币,抛出外币,维持外汇稳定。

与浮动汇率制相比,固定汇率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事实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优劣。相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的稳定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但易使国内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4. 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答案】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1)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在LM 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反之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 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而边际税率较小也会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LM 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

(2)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在LM 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下降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