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804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德洛尔
【答案】叶海卡. 德洛尔1928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为政策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思想被称为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分水岭”。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德洛尔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作为公共政策的奠基人之一,德洛尔批判地继承了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传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政策科学理论,为政策科学的学科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如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研究教育机构进行了探讨,推动美国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设了公共政策学课程。德洛尔还提倡高等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政策分析家。从德洛尔开始,政策学家开始重视政策分析。当然,德洛尔的思想也受到了批判,德洛尔的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2. 德尔菲技术
【答案】德尔菲技术是在二战后由兰德公司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其过程是“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意见的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的最可靠的统一意见”。德尔菲法的本质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通过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以取得一致的意见,达到预测的目的。德尔菲法的应用强调五个基本原则:①匿名性; ②循环反复; ③有控制的反馈; ④统计性的小组答案:汤专家共识。
3. 备选方案
【答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4. 精英
【答案】精英是相对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的。社会被认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掌握权力的少数人精英,另一部分是社会大众。只有很少的人为社会分配价值,大众小能决定公共政策。精英是从社会经济上层小成比例地抽取出来的,公共政策反映的不是大众的需求,而是反映在社会中占少数、居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取向。大众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冷漠的和缺乏信息的,因此大众情感在更多时候为精英所操纵。精英主义认为,精英在关于社会体系的规范上拥有共识,不为追求卓越而竞争,精英的共识多于分歧。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精英理论认为,必须分析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5. 标准差
【答案】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标准差又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
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 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6. 充分性
【答案】充分性山威廉·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中提出,它是政策评估标准的类型之一。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程度,它明确了对政策方案和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关系强度的期望。
7.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 B , C )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乙:B>C>A; 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由于甲、乙都认为B 好于C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 好于C ; 同样乙、丙都认为C 好于A , 社会也应认为C 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 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 好于B ,所以出现矛盾。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卜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8. 合同外包
【答案】合同外包又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是指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合同外包可以利用竞争力量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加压力,提高生产率:能够摆脱政治因素的不当十预和影响,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把通常模糊不清的政府服务成本以承包价格的形式明确化,有助于强化管理。但是,承包权的授予上可能存在腐败和寻租行为; 可能形成对承包商的依赖,承包企业雇员罢工、怠工和企业破产会使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9. 公共选择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义称新政治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政治行为
与过程的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的新领域。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其代表人物包括布坎南、约瑟夫. 阿罗等。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性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2)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3)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4)公共选择理论试图从研究官僚和政客的角度上探索政府带来的影响,并且假设这些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私利采取行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经济利益(如他们的个人福利)。
(5)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通常是博弈论和决策论)探索政治上的决策进行过程,以此揭露在政府体制下必然出现的效率低下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结论之一是主张在一个民主政体里,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现象,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利益最终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公共选择理论因此经常被视为反政府管制的理论。
二、简答题
10.什么是建议型政策? 建议型政策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1)建议型或意见型政策是指公共机构以“建议”或“意见”的形式发布的政策文件。这种政策形式与指示型、决定型政策形式的区别在于其确定性、强制性比较弱。
(2)建议型政策形式的特点
①选择性。上级机关的行动建议不是指示和命令,下级机构在不违背其总体原则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执行的时间、途径和方法。
②参考性。建议型政策形式通常是对某些重大政策在执行时的做法提出一些补充、解释,有些带有普遍性,有些不具有普遍性,其目的是供实际部门参考。
③参照性。建议型政策提出的政策设想常常只是一些大的轮廓,粗的线条,其作用在于让具体实施部门有更多的余地,参照文件原则,加以细化,结合各自情况给予充实、补充。
④试行性。这类政策形式往往是在政策贯彻初期阶段使用,此时实践还不充分,政策的有效性还不清楚,通过建议方式,让有关执行机构进行试验,以便取得经验。
11.政策评估面临哪此困难?
【答案】公共政策评估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政策评估目标的不确定性
政策评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衡量政策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这就要求政策本身具有明确的、可测定的目标。但是,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策制定者方面的主观因素,可能使政策目标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