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文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皎然《诗式》

【答案】皎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理论批评专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其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风格等问题,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司空图、严羽、王士稹等一派诗论的先声。《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

2. 性灵说

【答案】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 在审美上主张风趣。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3. 《鹊桥仙》“纤云弄巧”

【答案】《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北宋秦观的词作。《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里,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4. 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5.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

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6. 风骨

【答案】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 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7.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从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8.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9. 七宝楼台

【答案】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因此,古人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10.直寻

【答案】“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

11.简述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特点。

【答案】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50年时间。建安诗歌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1)曹操及其作品特点

曹操,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篙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褐石眺望人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 《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曹丕及其作品特点

曹丕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各,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曹植及其作品特点

曹植,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备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来,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4)建安七子及其作品特点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