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之古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2. 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3. 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4. 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5. 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

(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6.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翻译题

7. 给下面的文段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白话文(抄在答卷上完成,可使用简化字)。

秦伐魏陳轸合三晉而東謂晉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强秦也不憂强秦而遞相罷弱而雨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乾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還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里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今三晉己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翫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后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晉齊不齊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齊王敬諾果以兵合于三晉

【答案】(1)标点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 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 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 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計矣。愿王熟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2)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东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够造福后世流芳千古。如今齐、楚、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国强大使本国衰弱下去,这绝对不是山东诸侯的战略对策。

能够灭亡山东诸侯的只有强秦。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被秦国吞并,这是臣为山东诸侯担忧的主要原因。秦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 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真是聪明,山东诸侯又是多么愚鲁,但愿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伯兴兵征伐,都是为了铲除无道的暴君,但是现在秦国征伐天下恰好与古代相反,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亡国之君死于屈辱,亡国之民死于掳掠。现在韩、魏人民的眼泪还没有干,只有齐国人民侥幸还没有惨遭秦国蹂躏,这并不是由于齐国和秦国亲善,或者由于韩、魏与秦国交恶,只是由于齐国离秦国远,韩、魏离秦国近的缘故。现在齐国离灾难已经不远,因为秦国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绎县和安邑,秦国有了绎县和安邑之后,再继续往东沿黄河进兵,如此必然能顺着黄河往东攻打齐国,占领齐国土地一直达到东海之滨,接着更向南进兵,使韩、魏、楚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陷于孤立。如此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绛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后患无穷。韩、赵、魏三国联合以后,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是转过头往南攻打楚国,楚、秦既然兵连祸结,那时韩、赵、魏三国由于愤恨齐国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齐。这就是臣说的齐国必有的大后患,因此齐国应该赶紧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齐宣王欣然采纳了陈轸的策略,马上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8.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 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颜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壽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僨,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答案】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 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 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 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 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啊。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一代一代地享用无穷; 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