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怎样评价海子诗歌的思想价值?

【答案】海子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用自己的创作回答了“诗人何为”。海子的诗歌思想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民间理想的追求

民间理想主义是一种新的创作立场,海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出发,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海子的诗歌常常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从中确认诗人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例如,在他的关于麦子的诗歌创作里,麦地成了诗人的“乌托邦”。《五月的麦地》和《麦地与诗人》中的麦地并不是完美的天堂,而是痛苦的圣地,但这正是诗人寄寓理想之所在。海子正处于诗歌领域充满喧嚣与躁动的时刻,当时的诗坛充满反叛,反叛崇高人格,反叛英雄神话,反叛一切与传统有关的文化遗产,急功近利的创新和狭隘琐碎的题材反映出理想失落后的个人性的脆弱,而海子则用来自民间的“麦地”、“草原”、“少女”、“月光”、“向日葵”、“鹰”、“马”等意象,在反叛中捍卫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对民间理想的深切呼唤,是海子思想的突出价值。

(2)生命意识的超越

海子所受的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与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生命的交响曲。渗透在他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超越了以个体为特征的生命存在,成为囊括宇宙万象,是大地、天空、诗人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并用心灵去感知和倾听的一种神启。他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进行清算和扬弃。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显示了一种“走近”的姿态。在海子看来,由于现代文明的畸形,人们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他们关乎历史的记忆的情境中,都日益丧失了对生命作为一种奇迹的感受能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来帮助人们恢复对生命的感受力。海子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反映苦难与幸福、生存和死亡等关乎生命的命题,真正地体现了诗歌的内在价值和属性。

总之,海子在他短暂的诗歌生涯中响亮地喊出了民间的理想主义,他的诗歌思想与人类存在、苦难、生命、死亡等终极价值的探寻相连,因而在思想领域、诗歌创作领域、现实生活中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2. 试论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答案】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诗歌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2)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果断肯定与坚持

这里的“个性”是作为一个平民的“个性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是独立、自尊、灵魂自由的“人”。如《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3)诗歌蕴含着深厚的“爱”

这种“爱”有时表现为“美丽的忧伤”,有时表现为“沉重的思索”,诗歌在表现方式上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她的诗体属于自由诗,但又注重格律的调节,特别注重诗句和诗段的对称。如《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思念》中的“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而且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总之,舒婷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的宣言; 她呼唤人性寻找真善美,用无限爱的真情寻找理解和尊重; 她歌唱祖国,充满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的时代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出美丽忧伤的基调。

3. 以“三红一创”为例,谈谈你对红色经典的看法。

【答案】红色经典可谓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代名词,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其中,“三红一创”是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和《创业史》(第一部)。

(1)“三红一创”在1950, 1960年代对国人所起到的精神作用不可小觑,其承担了“革命历史”经典化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

(2)新的历史观的形成,使研究者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起点和坐标。对“红色经典”的研究和重新审视在学界引起丁广泛的关注。宋炳辉的《“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最先开始重评的文章。文章指出《创业史》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作品被夸大了的理论体系笼罩着全篇……合理地,完成主题的实现……这种理论体系的自我封闭性又钳制了生活的真正丰富多样性,……妨碍作家对现实生活本质的不断追求和艺术表现。”这样的评论,集中

了1980年代的新启蒙思想资源与审美主义的艺术资源,实现了对狭隘政治视角以及庸俗社会学评论的颠覆。

(3)“审美标准”是“重写文学史”的倡导者打出的一面旗帜。进入90年代,对“红色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评也采用了审美的标准。早在1994年,田中阳就指出“《创业史》和《红旗谱》被认为是体现‘民族风格’的典范”,而民族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阶级风格。

(4)程光炜先生曾从叙事习惯的排斥性和叙述态度的暖昧性入手,分别对“三红”做了分析,以揭示其创作策略。同时以“叙事规则”的确立过程、叙事倾向、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进一步论述了红色经典等文本是文学叙事与政治期待的结合,这不仅加强了对文学组织和生产的进一步控制,而且建立了对读者、观众的阅读和审美趣味的引导系统。

总之,历经风雨坎坷,“红色经典”文本从诞生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大都是从文本着手重读作品,而“红色经典”的完形过程尚无人问津,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角度,期待在广大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红色经典”研究将突破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局限向纵深发展。

4. 简述艾青“归来”后的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艾青归来后的诗歌,与他过去的诗歌有着明显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他的诗歌贯穿着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其“归来”后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取材和抒写力式上,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色化石》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小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作者“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首诗就是作者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超越现象的体验的代表作品。

(2)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传递情感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3)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扬弃了早年多少有些朦胧和晦涩的诗风,而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鱼化石》中鱼在遇难之前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青年,这也是诗人追求朴素、单纯、明快诗歌风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