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区域经济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

2. 世界经济多极化

【答案】世界经济多极化指在国际经济中,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所抬升,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从而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3. 中心地的等级

【答案】中心地的等级是指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4. 经济活动区位

【答案】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但空间的有限性并没有改变。同时,“一个场所一个区位”的空间特征,产生了围绕经济活动的区位竞争。

5. 夕阳产业

【答案】夕阳产业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

6. 供应商园

【答案】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这样,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7. 农业地域专业化

【答案】农业地域专业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高度发展的后果,但在一些国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往往片面提高专业化程度,甚至出现单一经济,造成经济的畸形结构、土地资源的耗竭和农副产品的巨大浪费。

8. 绝对成本学说

【答案】绝对成本学说是成本学说的一种。该学说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

二、简答题

9. 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答案】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有:

(1)“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2)史密斯认为,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

,工业越集中; 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

(3)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会降低,否则就上升。可见,经营手段和能力高的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要比其它同行企业的范围大。因此,优秀企业家不仅在最佳区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空间选择范围也相对大。

(4)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因为空间成本曲线发生了变化,使得获得利润的边界发生了相应变化。

(5)区位决策者的行为影响区位模型。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但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如工厂创建者的居住地或出生地,是否具有可利用的空地,政府对工业开发的援助,企业家的模仿行为以及当地政府或国家的财政援助等。

10.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如下:

(1)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往往在一处布局后会存续一段时间,即存在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人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2)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

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11.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答案】(1)企业增长的战略

企业增氏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具体情况如下:

①横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

a. 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b.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c.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②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③多样化

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由于横向一体化己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己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所以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2)企业增长的方法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①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行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②外部发展主要是合并。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12.什么是霍夫曼定理?

【答案】该定理是霍夫曼在1931年提出的。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即:

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

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第一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