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阐述十七大报告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的观点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对我们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①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矛盾的关键。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在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的结果。

②它是科学认识力一法和实践力一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 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理论基础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③它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所谓中国特色,即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只有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能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发展社会主义。

2.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谈谈为什么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答案】(1)普遍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无不处在联系之中。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两重含义: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的原因

人与自然既是相互依赖关系,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另一方面制约着人类的各种活动,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以使其满足自己的需求。

普遍联系的观点表明,人类在从事改造自然活动时,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的目的与自然界的规律和谐统一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3. 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十它的物质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去认识世界。所以,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4. 试论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答案】哲学所研究的思维方法,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1)任何思维方法都具有客观性。思维方法的原型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是规则化、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例如,比较法是客观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反映,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原型。思维方法最切近的现实基础是实践活动,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直接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思维的“逻辑的式”归根结底来自人们亿万次重复的“行为的式”,是先有实践的逻辑,然后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方法的发展程度。

(2)思维方法又具有主观性。仅仅有客观性还不能构成思维方法,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是提供了思维方法的原型和依据,还不是思维方法本身。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的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才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不仅是被人们认识了的客观规律,而且是主体依据这些规律经过主观制作和建构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步骤和手段等

可见,思维方法不能违背而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有其客观的方面。但它又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思维主体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思考问题的规则,是属十主体而非客体的认识行为,从而义有其主观的方面。

5. 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答案】(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它们的辨证关系表现在: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寓于其相对性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之中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构成其绝对性的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坚持二者的辨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僵化的、不发展的; 后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看成是没有自身确定性和规定性的东西。

(2)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这一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体系,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被小断发展的实践证实其正确性,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小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它的个别结论也会失去效用,因此,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表明我们不能以僵死的观点看待它。否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继续发展,是教条主义错误。

因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6.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用此原理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答案】(1)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理解上的。辩证的否定是指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似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即便各有继承。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态度

①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