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延安大学817西方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由此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假定在一个实行开放政策的城市,职工有较大的流动性,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l )作图分析农民进城打工对该城市职工工资水平和职工工资总额的影响。

(2)根据所作的图分析农民进城打工对该城市雇用劳动力的厂商的收入影响。

(3)根据对前两问的回答,分析农民进城打工对该城市的综合影响。

,因此均【答案】(l )如图所示。农民进城后,劳动的总供给增加,新的劳动供给曲线为S (总)

衡工资水平由B 点下降到D 点,从而引起城市职工就业人数从H 点下降到F 点,工资总额从S BCHO 下降到S DMSO 。

图农民工进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如图所示,

由于厂商的收入

商的收入上升到S AEGO ,利润上升到S AED 。

(3)如图所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首先引起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从而使得市场均衡工资水平下降,本市居民的收入和劳动者剩余减少(劳动者剩余从S BCO 。减少到S DMO ); 其次,降低的工资水平使得厂商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产品的供给增加,同时厂商的利润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总福利从S ACO 增加到S AEO 。

此外,在产品市场上,产品供给增加引起价格下降,从而使得消费者剩余和产品市场上的社会总福利增加。

总之,农民工进城打工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产生了积极作用。

2. 解释说明:为什么厂商利润极大化条件MR=MC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假如产品市场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条件MR=MC就可以表达为MFC=VMP,为什么? 作图说明VMP 与MRP 的区别, 以及在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雇用最后那个工人获得经济利润的情况。

【答案】(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R=MC,也可以表述为

,即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出曲线(MR •MP ,利润为S ABC ; 当农民进城后,厂曲线)以下的面积,所以农民进城前,厂商的收入为(S ACHO )

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对要素需求、产出作出某种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

,增加量(边际收益MR )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MC )

即这一产出使得MR=MC。

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就可以表述为MFC=MRP。也就是厂商把雇用的劳动投入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

,产品MRP )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 )。

理由是:假如NI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用这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一定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 反之,假如MRP

(2)事实上,MR=MC和MRP=MFC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因为MRP=MR·MP ,MFC=MC·MP ,所以这两个表达式等价。假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R=MC=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因为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P=MR,这样,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的MRP=MR·MP 就可以表示为(等同于)VMP=P·MP ,相应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达为MFC=VMP。

(3)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面临着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但由于它在产品市场上处十垄断地位,厂商的产量越大,销售价格越低。所以,边际收益产品MRP 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分离,MRP 曲线位于VMP 曲线的左下方。此时,MRP 曲线就是卖方垄断厂商对某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如图所示。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上的某要素价格为P ,卖方垄断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则由MRP 曲线与MFC 曲线的交点来决定,这时该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为Q 1。

VMP 曲线与MRP 曲线

如果厂商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处于完全竞争时,则其边际产品价值VMP 等于边际收益

产品MRP ,此时均衡的要素使用量为Q 2。由此可知,卖方一垄断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

(4)在产品市场为非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雇用最后那个工人获得经济利润为MRP ,即边际产品与边际收益的乘积。

3. 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答案】“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可以概括为: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竟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作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其他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 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在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它。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对所有厂商都相同,因而该种生产要素为所有的企业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都相等。尽管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小同的生产技术,但从边际的意义上来看,谁也不能从单位生产要素中获得更多。任何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分配数量变动的再配置,都是缺乏效率的。

最后,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就一种特定的商品而言,价格既反映了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评价,又反映了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数量的评价通过需求曲线表现出来,而企业生产不同产量时的边际成本则体现在供给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