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大学政治学院62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表现为:
(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当作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一切;
(2)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没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直观性,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4)不彻底性,表现为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
2. 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的共性和个定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因此,真理必然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
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
(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却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道理,不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①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小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主要矛盾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它告诉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任何事物或过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务,从而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 当矛盾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事物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时,要善于找出新的主要矛盾,及时转移工作的重点; 还要把事物或过程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予以统筹兼顾,发挥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革命政党决定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依据。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后问题的精髓。
①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问题的一条主线。
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③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辨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矛盾。
④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⑤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5.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
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6. 运动不等于发展。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而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7. W-G-W 与G-W-G 在本质上是两个相同的公式。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商品直接流通的基本形式是W-G-W ,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 ,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公式中G-W-G 表示的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问交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即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二、论述题
8. 试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答案】(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
①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a.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而资本主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现在,又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都是以使用价值的获取和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为主要目标的,受到剥削者自身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