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教育心理学(跨专业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分类及其危害是什么?

【答案】(1)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社会规范的背离是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是指对社会规范、准则的偏离、违反、背叛等。由于社会规范本身具有历史性与可变性,社会规范的背离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对陈腐的旧规范的背离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标志,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是值得积极倡导的。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服务的合理规范的背离,则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害的,是要防止和纠正的。

(2)社会规范背离的分类

社会规范背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社会规范背离按其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三类。社会适应障碍主要是对个体自身造成心理伤害,品德不良则对他人与集体的利益造成」定的损害,而违法犯罪则是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社会适应障碍指个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所引起的; 品德不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采用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违法犯罪是指直接触犯法律的反社会行为,对他人与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②社会规范背离依据背离的内部根源可以分为错误依从、错误认同与错误信奉三类。错误依从指个体与某些非正式群体与不正当的小团体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或加入这些组织后,迫于这些群体的内部压力,盲目服从或接受这些群体的不正确的规范与准则,从而做出有悖于社会规范的行为; 错误认同指个体由于个人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原因,错误地将某个不符合社会规范准则要求的人物,作为自己仰慕崇拜的偶像而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错误信奉指个体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特殊的经历,产生或接受了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或思想,甚至根深蒂圆,成为一种道德信条,从而使个体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

③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常行为,也可作为问题行为来分析。左其沛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压抑型。认为前两种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后两种属于情绪性问题行为。

④按程度不同划分为社会规范偏离、社会规范违背和社会规范抗拒三类。社会规范偏离指主体的心理或行为离开了社会规范所规定的范围,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轻度背离; 社会规范的违背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规范本身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中度背离; 社会规范抗拒指对社会规范的抵抗和拒绝,是社会规范背离的最高、最强烈状态。

(3)社会规范背离的危害

社会规范的背离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会造成危害。

①对社会的危害:每一个社会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是依靠社会成员对

社会规范的遵从来实现的。社会规范的背离轻则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安,重则威胁他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使稳定发展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②对个人的危害:社会规范的背离是一种反社会现象,表明个体对群体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必然会受到群体与社会的排斥,甚至被痛恨而抛弃,这使个体丧失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必然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2. 简述操作整合阶段和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答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分解动作联成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④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概括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③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一式。

④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3. 论述桑代克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1)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在观念之间的联结,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2)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①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体现了学习动机原则。

②练习律是指对于己经形成的某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③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4. 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

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其实质是:

(1)规范行为的发生

①依据行为的发生学原理,任何行为包括规范行为在内,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境作用条件。行为的生物学机能就在于主体对情境的适应。规范行为作为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其产生情境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它是对这种交往情境的适应性反应。没有人际交往情境,就不可能产生规范行为。

②人对环境的适应有生物适应与社会适应。个体的行为也分为生物性适应的本能行为与社会情境中的社会性适应行为。规范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主体对社会情境作用所发生的一种社会性适应。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的鲜明特征。

③主体内部存在一种实现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的机制。这种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就是品德这种心理结构的机能。品德是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抉择机构。社会情境的作用,是规范行为发生的外因。品德结构及其对行为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是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依据心理结构的构建主

,这种内在机制及品德结构,不是先于人类个体的经验而义观点(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观点)

存在,而是在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主体的构建作用而确立的。

(2)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

品德又称为品性或德性,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它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不断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品德结构是一种对社会规范遵从的经验结构,是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学习,完成知、情、行的整合而构建的。从动态的角度,品德结构是山规范行为的驱动心理因素、定向心理因素与执行心理因素这三种要素构成。

(3)品德结构的构建与社会规范遵从态度的确立

品德结构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外在于主体的规范的影响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

①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为前提的。规范的遵从经验,即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符合或一致的认识、体验与行为方式。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这种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及整合而实现的。

②品德结构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实现的。这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层到深层的一系列的阶段变化。

5. 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

【答案】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其中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是信息加工观点的代表。

①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