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5文艺理论基础之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5文艺理论基础之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5文艺理论基础之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8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5文艺理论基础之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30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5文艺理论基础之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45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5文艺理论基础之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55
一、名词解释
1. 陌生化
【答案】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2. 逻各斯
【答案】逻各斯在希腊语中记为“logos" ,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逻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自赫拉克利特最初把“逻各斯”引入哲学中后,它当时既有语言、说明、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之意。海德格尔曾经从语源学上对逻各斯有过考证,他认为古希腊语中的“logos ”,起源于“legein" ,而“legein" ,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说话”。后来,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总的概括,提出了以逻各斯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3.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4.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5.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7.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8. 叙事学
【答案】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二、简答题
9.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你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答案】(1)文本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是批评的焦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从作家转向文本。文本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本批评”是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文本批评中的“文本”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
(2)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文本批评是对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整合,包括20世纪初出现的对整个西方文论产生深刻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40、50年代活跃于英美并波及其他国家的新批评、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60年代中期在法国萌芽并于七八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发展的解构主义批评。
①俄国形式主义
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俄国形式主义是以对19世纪后期在俄国文艺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挑战和反驳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能把文学研究变成科学的批评理论,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研究方法的决裂。他们在研究中抛弃有关作者、读者和文学作品的心理内涵这些难以量化的非实证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具体的概念、术语的界定上都追求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诗歌、叙事文和文学史研究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俄国形式主义可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
②新批评
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40, 50年代成为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50年代后期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成为文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从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瑞恰兹的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划分,到兰塞姆提出的“本体论”的批评主张,新批评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理念,再经过威姆萨特、韦勒克等人的努力,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外在研究向内在研究的转变。
③结构主义批评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风行一时,并传播到其他许多国家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潮。结构主义发端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在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中具备雏形。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他们的研究角度各异,运用的概念也有区别,但都表现出对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有成果的部分。
④解构批评
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学者德里达开创,七八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的文学批评方法。1966年,德里达作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的著名讲演,对西方哲学传统尤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