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之学政治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在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如下变化:
(1)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传递和控制的多层级的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的结构。删除、减少中间管理层,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即离,组织结构扁平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已在许多企业中实现。在这种企业中,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横向交流和跨级交流来实现的。
(2)企业组织小型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与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多样化要求相适应的是企业规模的小型化。面对市场竞争,许多大公司正在通过分离、剥离或授权的方式使自己的经营实体小型化; 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许多大公司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再造进行“减肥”,压缩组织层次,砍掉非核心业务,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到创造较高价值、拥有独特优势的核心业务上; 为了降低成本,大公司通过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来减少雇员,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业务外包来降低自己的投入和减少涉足的领域。在未来经济中,与拥有多层级、多功能、涉及多领域的大企业相比,规模小的、专业化高的小企业反而有竞争力。
(3)虚拟企业的出现。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2.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商业利润的本质及形成过程
①商业利润的本质:商业利润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a. 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买卖商品的活动,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职能,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b.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品经营,其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且他们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否则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转移到生产部门去。
c. 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
(2)借贷利息的本质及形成过程
①借贷利息的本质:借贷利息本质上是产业下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借贷利息的形成过程:
a. 借贷资本的形成和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同时,社会上也有一部分资本家因手中的货币资本不足而急需补充。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贷款给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十是就在资本家之间形成借贷关系。这样,闲置的货币资本便转化为借贷资本。
b.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 另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3)地租的本质及形成过程
①地租的本质: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十地所有者的十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十地所有者,便成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十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②地租的形成过程: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按其价值出售,差额部分便构成了绝对地租。
3.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人们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物质资料和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不仅提出变革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规定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掌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自觉遵循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案】(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一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 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