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是个人的生产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的生产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方式形成的社会力量,它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从影响生产力水平的角度看,生产力还包括科学技术。

2. 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 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卞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 生产力系统

【答案】生产力系统是生产力要素或成分,按一定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指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指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指自然科学)和准备性因素(指教育的作用)四类要素构成。

5. 经济社会形态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6. 国体

【答案】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 二是

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体的表现方式却很不一致。①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通常以“主权在民”“全民国家”等超阶级的字样规定国体,否认国家的阶级本质; ②社会主义国家则公开表明国家的阶级本质,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我国的宪法第一条规定:我国的国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答案】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 ②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即使是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从这两方面的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8. 外因

【答案】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9. 运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10.相对主义真理观

【答案】相对生义真理观是指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二、简答题

11.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在认识论上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是对立的。

(1)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可知论,肯定人能正确反映世界。彻底的唯心主义坚持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可知论有原则的区别。在这些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精神认识世界,即精神的自我认识。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例如:英国哲学家休漠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感觉,

但是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3)不可知论怀疑人的认识能力,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所以一直受到旧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的批判。但是他们对不可知论的批判都是不深刻的,没有对不可知论做出令人信服的驳斥。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实践之所以成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现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12.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的概念?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该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主体间性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13.为什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答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考察共产主义的出发点。

(1)含义

①异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约束人的自由,控制人的发展; 在异化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通过调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异化,扬弃异化。

②异化为异化的扬弃准备了物质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

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为克服异化、扬弃异化准备物质条件,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异化的产生和扬弃的过程,还是无产阶级不断壮人,不断开展斗争的过程。

(2)具体分析

这句话实质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剖析,即:异化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异化本身束缚了人的发展,但对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