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初盛唐七律的文体学特征为研究对象,从七律的体制规范、体式表现和风格特征三个方面详细梳理了初盛唐七律的创作情况,并追溯了七律在唐前从萌芽到初具雏形的发展过程,力图全面展现七律从起步到成熟的阶段性全貌。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开宗明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是将初盛唐七律的创作情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七律的诗体特征入手,回归到对文学本身的研究,从“史”的角度对其作出归纳总结。接着对国内初盛唐七律研究的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评述。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又阐释了“文体”的概念和“文莫先于辨体”的观点,指出本文将采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格律(体制)、篇制(体式)和艺术风貌(风格)三个方面考察探讨初盛唐七律的发展流变和文体特征。
第一章梳理了唐前七言诗的律化过程。本章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七律之“体”,即七律的文体学特征是什么?本文认为,律诗这种诗体虽然在初唐即已定型,但直到中唐元稹才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正式提出这一概念。七律的体制规范十分严格,必须字数合律、对仗合律,平仄合律,是最具有艺术性、也最难把握的一种诗体。七律萌芽自梁、陈的宫体诗,又是在初唐宫廷诗人的手中定型,虽然形式上日渐精工,品格却一直卑下,它能够从繁缛而浮靡的齐梁诗风中脱颖而出,将清峻的风骨融于精严的格律之中,“引古入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第二个问题是唐前七言诗的律化过程。本文没有就七律言七律,而是将它看做七言诗的一种特殊样式,将之置于整个七言诗的发展大势之中,以先秦七言句为源头,讨论七言诗在节奏、平仄、对偶及押韵方式上的发展流变。本文认为,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七言句正处于汉语发展的前期,只是受到音乐的影响或遵循了自然的节奏而产生的。但《诗经》中诗句的平仄形式及楚辞对骈偶的运用则最终影响到律诗的体制规范。从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的民间歌谣是一种便于记诵传唱的实用性文体,出现了齐言实字、二二三节奏的句式,有的还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两汉魏晋时期张衡、曹丕等文人参与七言诗创作为后来七言诗在体制和语言两方面均衡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南北朝时期,在鲍照、沈约、梁武帝父子、庾信、江总等人的努力尝试下,七言诗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同时,个别七言诗开始受永明体的影响,以八句为一篇、讲究对仗和声律,推动了七言的律化,形成了七律的雏形。
第二章论述了七律在初唐定型的过程。本文认为,七律在初唐即定型。本文将初唐七律的发展分为太宗朝、武后时期和中宗复位到玄宗开元八年三个时期,对每一个时期的七律创作,从诗人数量、作品数量、题材范围、合律程度、用韵情况等方面都加以详细地统计、甄别和分析,认为初唐宫廷诗人用这一新兴的、体制严整华美的诗体创作了大量应制诗,但受题材内容及诗人眼界胸襟的影响,有名句而无佳篇,多句法呆板、风格单调、辞藻“高华典重”而缺乏真情实意。沈佺期是七律定型之人,杜审言也不容忽视。
第三章论述了七律在盛唐继续完善的过程。本文对整个盛唐时期除杜甫外的七律创作,亦从诗人数量、作品数量、题材范围、合律程度等方面都加以详细地统计、甄别和分析,认为盛唐七律更多地注入了诗人的主观体验,呈现出情景交融、境界高远、句法灵动、风格多变的新特点。本文还重点对王维、李颀和李白的七律创作进行了个案研究,认为这些诗人对于七律的推动作用在于,首先是开拓了题材范围,不仅升华了原有的宫廷应制诗的格调、深化了应和酬答诗的意境,还以之抒写田园风光、边塞军情、登临怀古、述怀言志、梵音禅趣等等;其次是扭转了诗体风格,将七律从宫庭应制诗繁缛富丽、精工秾艳的风格中解脱出来,呈现出清丽自然、宏赡雄丽、华藻秀雅等多种风格;第三是进一步完善体制,盛唐诗人们不是苦吟个别诗句,而是推敲勾连整个篇章,其作品,虽然名句警句不多,却大多浑融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
杜甫之前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或者由于见识修养的局限,或者由于天分功力的不足,或者由于性情禀赋的异趣,对七律这一新兴诗体的都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使得这一诗体一直没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直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才认识到其审美价值,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将自己的才情倾注于这一束缚严格的诗体之中,扩展了七律的境界,提升了七律的格调,取得了烁绝古今的成就。正是因为杜甫在七律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里程碑的地位,本文分两章来论述杜甫的七律。
第四章讨论了杜甫的正体七律。本文认为,无论是从体制规范、还是题材范围、还是诗体风格来说,七律都是最终成熟于杜甫。杜甫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创作七律的诗人。本文通过对杜甫生平的梳理,结合其七律的发展变化程,将之分为安史之乱前模仿学习、为官期间趋于成熟、客居成都风格转变和漂泊江、湘至于化境四个阶段,详细讨论了每一个阶段诗人从尝试写作中规中矩;到在规范允许的情况下调整格律以让内容更适应形式;到让这一形式承载起抒情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再到既在格律内腾挪跳跃,又在格律外横放杰出的过程,认为诗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源自于对格律精神本质的精准把握和对格律本身的熟练掌握。本章还讨论了杜甫正体七律的诗体学特征,认为诗人的正体七律于工整中而寓于变化,于方正中而有流走的情致。
第五章论述了杜甫的拗体七律和其他诗体学特征。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杜甫拗体七律的几种形式,认为诗人的拗体七律有仅失粘的,有仅有一两处拗字的,还有“大拗”。接着详细分析了诗人拗体七律的抒情性,认为诗句的拗折拗涩与诗人情感的脉动顿挫正相呼应,声情间妙合无垠。不仅如此,诗人对于韵部的选择、对于对仗的安排,乃至于典故的运用,都匠心独具,与诗句的格律互相配合,共同体现了其七律创作的高超艺术水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