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论述题

1. 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前的主要活动有哪些?立宪派组织立宪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主要活动

①催促清政府尽早立宪,组织立宪团体。张謇等于1906年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1907年,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中华帝国宪政会”;丘逢甲在广东成立“自治会”;谭延闽在湖南成立“宪政公会”。

②控制咨议局。1909年10月在各省成立的咨议局,基本上为立宪派控制。1910年10月在北京成立的资政院,有一半为立宪派所控制。他们利用议论政治的合法地位,要求清政府尽快实行宪政。

③组织迅速召开国会的请愿活动。立宪派于1910年组织三次大请愿,第三次迫使清政府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立即设内阁。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立宪派上书请求另设内阁遭拒,立宪运动失败。

(2)目的

①立宪派害怕革命,企图以立宪来抵制革命。

②不满于清王朝的统治,希望有所改革,以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③维护本身的经济利益,要求参与政权,分享统治权力。但是,立宪运动也有暴露清政府假立宪骗局、唤起民众民主思想、宣传爱国精神的积极作用。

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措施、表现、作用及教训。

【答案】抗战时期,为最大程度的保证物质供应以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1)理论来源

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2)措施

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式,经济统制的范围有棉花、棉纱、面部、煤、石油、纸张、机器、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漂白粉、染料等工业制品、设备和原材料。对钨、锡、汞、桐油、生丝、茶叶、药材等出口物资实行统销,对盐、糖、卷烟、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

(3)作用

①实行“统制”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惟一选择,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是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才成功的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③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战争的需求。也是中国人民完成神圣的抗战大业、运转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④利用工业统制建成了后方工业基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摧毁沿海工业基地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放弃抗战的企图。利用粮食统制政策,维系了抗战军民的温饱。粮食统制政策维持了抗战军民生存的基本需要,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照常运转。

⑤战时财政金融统制政策集中了财力,保证了军费支出和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此外,外贸统制政策在进出口方面起到了保证供需,增加外汇的作用,对抗日有重要贡献。

(4)教训

①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

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物价管制、物资管制政策与专卖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②对经济发展危害最大、对人民掠夺最为残酷的一种掠夺方式就是与实行财政金融统制相关联的通货膨胀政策。此种掠夺以全民为对象,比之实行经济统制的掠夺,在范围上更为广泛,在程度上更为深刻。它给人民造成极大伤害,而国民政府则借此壮大了国家资本,政府官僚们借机大发横财,因而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3.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答案】严格说来,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中法战争后,他已经具有抗清思想,但未摆脱改良思想。

1895年,(2)他于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决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推翻清政府。

(3)策划广州重阳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从此流亡海外,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 (4)1900年10月,孙中山在海外负责接济起义军军火,同时派郑士良发动惠州起义,。 (5)1903年,第一次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纲领,在东京建立了革命军事学校。

(6)1905年,成立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

(7)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同立宪派的大论战,在思想战线取得重大胜利。

(8)孙中山继续领导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黄花岗起义。

(9)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的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产阶级政策法令。

(10)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孙中山始终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斗争,重新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先后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4. 简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①在尖锐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下,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共产党展开进攻。②民族资产阶级存有资产阶级专政的幻想。③为在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从理论上建设共产党,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此文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2)主要内容: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党》所阐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观点有承继关系,并有进一步的发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以五四运动为界,其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其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个革命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几个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

①革命的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这个政权的构成形式。

②革命的经济纲领:将操纵国计民生的银行、工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等,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革命的文化纲领: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3)影响:①《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战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它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的论调,论证了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②提出了革命的不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驳斥了“一次革命论”的反革命论点,从理论上回击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的猖狂进攻。

③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著作。它科学地总结了近100年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④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明确划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历史范畴,深刻揭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

5. 戊戌变法运动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答案】(1)政治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