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屡禁不绝?

【答案】(1)“小报”既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产物,也是受宋代朝报商品化直接影响的结果。根据史料,可以把“小报”这种民办报纸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称呼,用以区别于官报。

②“小报,,开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等方式出现,北宋末年才逐渐地实行专业化。社会上开始有一些人以出版“小报”为业,“坐获不货之利”。

③“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应“小报”发行者的委托,在各处访录朝廷政事活动消息的有“内探”、“省探”、“衙探”等。“内”是大内,即皇帝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 “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一级政府机关; “衙”指省以下的一般政府机关。“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是在以上这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其他经常出入宫禁的人,也不时为“小报”提供新闻。

④“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和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诏令、臣僚们的议疏章奏等时事性政治材料。和官报比较起来,“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a. 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b. 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小报”的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有的“小报”中还出现过假新闻、假诏旨和伪造的章奏。

⑤“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宋朝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印刷工匠的技术非常熟练,印刷的成本也不高,“小报”的发行者当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因此,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复制一些“小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⑥“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2)“小报”屡禁不止的原因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其原因主要在于:“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文件和新闻,或先于官报透露了这些文件和新闻,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2. 简述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

甲午海战失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函)), 《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2)“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堤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戊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青黎((天演论》,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3. 兴中会报刊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兴中会成立之初,并不重视报纸宣传,也没有自己专设的机关报,但当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屡遭挫折,一些兴中会会员在《清议报》宣传的影响下纷纷退会转入保皇会后,孙中山认识到报刊宣传的作用,并下决心拿起报刊这一武器。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中国日报》。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有:

(1)《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每日出大小两张,大张为正张,专载新闻和评论,小张只载货价和船期。版面受日本报纸的影响,均分为6横栏,以便阅读。《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 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1903年曾与保皇派广州《岭南报》笔战,后又与香港保皇派的《商报》论战。

中国日报馆还出版《中国旬报》,主要刊登译稿、长篇论说和讴歌革命的文艺作品,包括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戏曲等文艺作品,内容以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为主。《中国旬报》停刊后,有关内容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成为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2)为革命党人的革命运动提供活动据点

该报由孙中山定名,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意。选择香港作为办报基地,是考虑到

香港靠近华南武装起义地区,又为清廷势力所不及。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所继承。

4.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

【答案】(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5. 在《民呼日报》被查封后,于右任在卜海法和界创办《民吁日报》,其“民吁”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革命色彩更为鲜明。内容分为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当时甘肃一带发生灾荒,该报将官吏侵吞救灾贩款的情况披露报端,并为救助西北灾民发起贩灾捐款活动,引起陕甘代理总督毛庆藩的嫉恨,毛串通上海道和租界当局,反诬于右仟贪污贩款,8月2日拘捕于右任,报纸在8月14日被迫关闭,9月8日于右任被判“逐出租界,’o

(2)于右任出狱后,利用原来的机器设备,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起《民吁日报》。“民吁”二字有三层含义:一是“呼”字去掉两点便成“吁”,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然要反映人民疾苦; 二是“吁”字由“于”字加“日”字组成,表示出自于右任之日; 三是不准“大声疾呼’夕,暂且“长吁短叹”罢。

6. 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

【答案】(1)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之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政,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控制报界,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戛然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