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民群众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 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1)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2)垄断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3. 真理与价值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4.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

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案】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体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6.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二、简答题

7. 简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小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②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

观的关系。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8. 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莫过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它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鼓舞着世界人民争取进步事业的意志和信心,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的同时,力图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的经验,在民族复兴之路的选择中走出本民族的发展新路。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由于社会主义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一贯立场,它己成为时代的一面旗帜,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且在今后长时间内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9.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 小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