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好声音的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音乐 真人秀 本土化 改造

  摘要


近年来,真人秀电视节目在国内火爆登场。从2000年的《生存大挑战》至今,真人秀节目已经走过了十四个年头,这期间,最长青、节目样式最多的当属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在近十年更是发展迅速,特别是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大获成功,推动了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在国内的发展,使这种节目类型占据了综艺娱乐节目的半壁江山。
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作为西方国家的舶来品,这种电视节目类型在节目模式和内容上还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存在相悖的地方,例如娱乐的尺度和中国观众的道德底线所发生的冲突,节目经营理念和中国的市场化走向之间的融合问题等,很多节目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实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如何让节目既叫好又叫座?这时候,节目的本土化改造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现如今节目过度娱乐的情况下,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好评也每况愈下,很多节目粗制滥造,模式雷同、品味低下,让我国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深受贬议。广电总局终于在2011年下达了限娱令,部分节目被叫停,在播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也都慢慢处于萧条的状态,收视率急剧下滑。在不断改版、不断创新的路途上,收视率和反响都并不乐观。人们不禁思考到,是否中国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走向了七年之痒,到了瓶颈期?正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一档名叫《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突然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它新颖的节目模式和爆发式的传播让这档节目有了空前的收视率,这是继2005年《超级女声》之后第一次破四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在第一期播出之后就在电视上、网络上好评如潮,很多专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并且极力推荐。基于此,《中国好声音》在2012年成为了最受瞩目,关注点最高的节目。
虽然这是一个年轻的节目,但是成功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劲创造了收视神话,也在社会上制造了不小的影响,例如“转椅”效应和“王老吉加多宝之战”,节目的动态在微博上的转发量也非常之大,选手往往成为微博搜索排行的前三名。《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希望,它的模式被后来的很多节目引用,转椅模式和盲听模式都被很多节目所借鉴,评委导师也被后来的其他节目高薪聘请,所以对这档节目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跟它的母版——荷兰的《The Voice of Holland》在一些细节上做了横向对比,跟之前的某些节目做了纵向对比,研究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如何进行本土化改造。此文章运用整合营销学理论、电视学同质化理论、传播学理论,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对文本的分析,研究此节目在国外母本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所进行的一些本土化改造。例如如何在节目模式上做相应的调整,结合中国的网络文化如何将节目做到最大的传播效应;如何结合中国的市场经济做到节目的最大商业化,在商业化的同时还保持了节目本身的艺术感。通过这些板块的研究希望了解到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如何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发展,如何长远发展。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同类型的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