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金融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市场

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 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答案】

2. 现金交易数量说

【答案】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是货币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他曾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M 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 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 为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T 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

所以M=PT/V,费雪认为其中V 和T 在长期内都不受M 变动的影响,V 由制度因素决定,而T 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所以费雪的结论是“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3.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指以一定单位(1或100, 10000【答案】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或“数量标价法”

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它是与直接标价法相对应的汇率标价方法。在此标价法之下,汇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单位本国货币的价格。汇率越高,表示单位本币所能换取的外国货币越多,表明本国货币的币值越高、外国货币的币值越低。目前只有英国和美国采用间接标价法,但美元对英镑汇率保持了过去习惯用的直接标价法。

4. 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 )

【答案】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5. 国际收支调整(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

【答案】国际收支调整是指一国政府从本国经济发展的自身需求出发,或出于对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压力的考虑,对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调整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过程。国际收支调整的原则:①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类型选择恰当的调节方式; ②选择国际收支调节力一式时必须注意国内经济均衡; ③选择调整力一式时要注意外界的阻力。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政策措施:①财

政政策,主要是运用财政支出增减和税率的变动来刺激或抑制国内总需求,进而影响进出口需求,达到调节目的; ②货币政策,主要运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资本流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③汇率调整,通过本币升贬值来调节国际收支,使国内经济避免受外部经济干扰; ④直接管制政策,即指国家对国际经济交易直接干涉的政策,包括财政金融管制和贸易管制; ⑤国际经济合作。为了实现全球国际收支平衡,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通过建立区域性集团、废除贸易壁垒,促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各国得到随时所需的货币等方法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⑥国际信贷,通过资本输出输入来调整国际收支,使其恢复平衡。

二、简答题

6. 简述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的“6C ”原则。

【答案】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的“6C ”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在贷款之前从多方面对借款人的信誉进行分析的原则。由于信用贷款没有任何抵押品作为贷款偿还的保证,因此,贷款的偿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款人的信誊。商业银行在贷款之前能否对借款人的信誉进行深入和准确的分析,关系到贷款信用风险的大小。商业银行对借款人信誉的分析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品德Coharaoter )、能力(oapaoity ), 资本Coapital )、担保品(collateral )、环境

,这也是通常所说的“6C ”原则。 (ooncLitiona )、连续性(continuity )

(1)品德(character )

对借款人品德的考察,主要是判断借款人对贷款本息偿还的意愿。如果借款人是个人,则品德主要表现在此人的道德观念、个人习惯和偏好、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个人交往以及在社区中的地位和声望等; 如果借款人是企业,那么品德就是企业在管理上的完善性,在同行和金融界的地位和声望,经营方针和政策的稳健性等。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履行借款合同的历史记录,在其品德的评价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能力(capacity )

借款人的能力包含了法律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法律方面来讲,借款人的能力是指借款人能否承担借款的法律义务,当商业银行贷款给合伙企业时,银行必须确认签约的合伙人具有代表合伙企业的权力; 在贷款给公司时,商业银行必须确认谁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从经济的角度,借款人的能力,是指借款人是否具有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

分析企业借款人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分析其现金流量。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借款人的预期财务状况,判断其到期的偿还能力。如果借款人是个人,商业银行要考察的

主要是他预期的收入能力,而收入能力又取决于借款人的受教育程度、年龄、事业心和精明程度。

(3)资本(capital )

资本的数量也是体现借款人信誉的一项重要因素。借款人的资本越是雄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因而信誉也就越高。借款人购置的资产的质量,是决定该企业的资金实力的重要因素。借款人取得贷款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资产的数量和质量。

(4)担保品(collateral )

对贷款进行担保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风险。由于长期贷款的期限超过了10年,因而风险就相当大,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长期贷款时一般都要求抵押或担保; 而中期贷款一般只要求担保。

(5)环境(conditions )

对经济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分析经济环境对借款人所在行业的影响,分析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市场结构,分析借款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技术更新对该行业产品需求的影响等。

(6)连续性(continuity )

连续性是指借款人经营前景的长短。由于科学技术更新的日益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只有能够适应小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

7. 如何理解金融这个范畴?

【答案】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货币范畴的发展同信用范畴的发展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货币在以实物形态和铸币(包括称量的金属货币)形态存在时,都不是信用的创造。作为货币的实物,如牛、羊、布帛,是劳动产品,而不是信用产品。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今天,在世界各国流通的现钞都属于银行券范畴。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用以结清大额交易的主要货币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纪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于银行信用的银行券是日常小额支付的手段; 转账结算中的存款货币则是大额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己荡然无存。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时时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布。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终归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时,这是两个范畴; 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时,那么,与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存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我们习惯使用的“金融”词义正好符合这一范畴的外延。至于在历史上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的种种形态则应视之为金融范畴的萌芽、早期形态。

8. 简述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

【答案】由于国际资本流动有长期与短期之分,两种性质不同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增长的差异

从本质上看,资本是趋利的,因此,在何处投资,以何种方式投资,投资规模大小,主要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