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二)16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三)27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四)39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五)53

一、简答题

1. 怎样确定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

【答案】选择、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起始环节,也是初步研究的产物。定题是整个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定题的成功与否对整个研究的成败、效果和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速度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确定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程序如下:

①定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必须着眼于教育实践和科学理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体现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应考虑到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是否满足,即课题的可行性; 确定的课题应该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所预期的结果应该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突破性。

②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从实践领域中选择课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关注、捕捉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函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可发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从理论领域中选择课题,根据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来选择课题,或者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的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也可为证实某种理论观点而确立相应的课题; 从交叉或相邻学科中选择课题,由于各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选择交叉性的课题或从邻近学科中借用、引进研究方法与手段等,都有可能确立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产生突破性的进展; 从有关文献中选择课题; 还可以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扩展,通过与专家交谈来定题等。

2. 什么是归因理论? 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 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答案】(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解释的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常见的归因维度

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 , 1958)。认为行为的原因是外部环境或者个人内部因素。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小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②罗特的内控与外控:罗特(J.B.Rotter , 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③韦纳的三维理论:维纳(B.Weiner , 1974, 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仟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二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3)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的指导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①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学生把成功的动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失败的动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努力,则可能通过努力而提高成绩。

②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在对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通常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只要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那么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3. 举例说明促进知识理解的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有哪些?

【答案】知识的理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复杂的智力动作,而实现的思维过程。即运用己有的知识应用,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促进知识理解的加工策略主要有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加工。

(1)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己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的方法。最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摘录、提要、提问、笔记等。

①摘录:能使学生快速地找到和复习课文中的重要的、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摘录必须慎重,只能摘录重要的、相关的信息。

例如:巴尼特(J.E.Bamett )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三种听课力法的效果。学习材料为1800个词的美国公路史,以中等速度呈现(每分钟120个词)。三组被试分别以不同的方法听课。A 组一边听,一边自己摘录要点:B 组在听时能看到已作好的摘录,但自己不动手写; c 组单纯听讲,不做摘录。学习之后进行回忆测验,结果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看摘要但自己小动手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组成绩最差。后来让被试复习听过的材料,并鼓励他们用摘要和其他加下材料的方法复习。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只对B.C 两组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原因是A 组原先学

习时己经采用了较先进的方法,后面的方法无改进; 而B.C 两组原先采用较差的方法,后来的方法有显著改进。

②提要:提要不同于摘要,摘要只是摘录课文中的原句,而提要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一些短文,一半学生所读文章中的每个段落都有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另一半学生所读文章则没有任何小标题。然后,这两组学生又分成两半,一半在每读完一个段落后,要求学生自己写提要; 另一半学生则不要求写提要。结果表明,写提要的比不写提要的学生测验成绩更好; 有标题又写提要的学生成绩最好。可见,写提要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③提问: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诸如“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 ”“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 ”等问题。

例如: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先看文章后面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同时使学生能迅速找到所需的材料。

④笔记: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研究表明,学生不但可以借助做笔记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和信息加工过程,而且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例如:梅耶(R.E.M.dyer )等人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被试对做笔记技术进行了研究。被试分两组。A 组在观看巧分钟有关计算机程序或统计学内容的录像时运用做笔记技术,B 组单纯观看录像。学习后测验两种迁移效果:一是近迁移(在与学习材料相似的任务中的迁移); 二是远迁移(在与学习材料不相似的任务中的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差生在计算机材料和统计学材料的测验中,A 组近迁移成绩略低于B 组,远迁移成绩则显著高于B 组。优等生,在计算机材料和统计学材料的测验中,A 组的近迁移和远迁移成绩都高于B 组。

(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组块策略等多种形式。

①描述策略:将孤立的单词组成描述性句子。

例如:把“苹果”、“老鼠”组织成“老鼠咬了一口苹果”这样的句子,就比较容易记忆。 ②表象策略: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

例如:在配对学习“长颈鹿一手表”时,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或实地画出“长颈鹿脖子上戴着一块手表”的画面,这样就不易遗忘。

③归类策略:将离散的项日按语义类别组织成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

例如:让儿童记忆一组图片时,10岁左右的儿童就开始能自发地使用归类组织策略,对同类物品互不相邻的各式各样的图片,儿童能按家具、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衣物等类别来进行重新排列。

④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元(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信息单位。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