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806社会学综合之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样本规模

【答案】样本规模又称为样本容量,它是指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确定样本规模也是每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统计学中通常以30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30个个案及以上)和小样本(30个个案以下)。

2. 调查研究

【答案】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

(1)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 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出推论总体的结论。

3. 集中趋势分析

【答案】集中趋势分析是指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最常见的集中趋势有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也称为均值)、众数和中位数三种。

4. 自变量

【答案】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并用x 来表示;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其变动的变量,即实验刺激; 在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

5. 文献研究

【答案】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画面、声音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根据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所用文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文献研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其中社会研究者最常用的有:

(1)内容分析;

(2)二次分析;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6. 市场调查

【答案】市场调查是指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利润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某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商标的宣传效果等等所进行的调查。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普及的。

7. 定量研究

【答案】定量研究是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又称量化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②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③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④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⑤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8. 准则效度

【答案】准则效度又称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它是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进行比较所得到的效度。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其效度系数就高,说明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9. 判断抽样

【答案】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这种抽样首先要确定抽样标准。由于标准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此法的运用结果如何往往与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实际经验以及对对象的熟悉程度有很大关系。

判断抽样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当研究者对研究总体的情况比较熟悉、研究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与技术十分熟练、研究的经验比较丰富时,采用这种方法往往十分方便。

10.控制组

【答案】控制组又称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其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我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实验组将会发生什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实验刺激的实验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

接受实验刺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二、论述题

11.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创建的两种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杜尔克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韦伯创建的是一种介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研究范式。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他们分别就社会历史因果关系的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因果解释的原则与策略,成为社会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区别

①迪尔凯姆研究范式的观点:

a. 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他们是受一定的社会规律的支配。

b. 要通过宏观上的大量调查的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说明整体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经验为客观标准,坚持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的原则。③从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方

面来说,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外部原因,并且强调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②韦伯研究范式的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 a. 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

,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

b. 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2)联系

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但是,他们对因果性的意义、原因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以及作用形式的分析互不相同。从哲学根源来看,集中体现了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必然性因果分析范式从反对神学或心理学的目的论观点出发,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但又认为承认因果制约性就必须否认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导致宿命论。韦伯的因果解释学说的思想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仍主要持非决定论的观点。他反对因果决定论和线性论,主张或然性、多因论,这有利于克服形而上学的因果解释方法,但他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多种原因中存在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