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中国古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相宗
【答案】法相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由玄奘创立于贞观
,故名“法相宗”年问,其核心思想是“穷究万法之性相”。以其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它崇奉的主要佛经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唯识二十论》
主张宇宙万物皆由“识”幻化而成。
2. 驱准保藏
【答案】驱准保藏是康熙末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公元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侵入西藏,推翻了和硕特贵族在西藏的统治,准噶尔军队在拉萨等地大肆杀掠,严重威胁到西藏人民的安全,对清政府也构成了威胁。清政府先后两次派兵征讨,最终将准噶尔部驱逐出藏。清政府的驱准保藏之战维护了国家安全,也保障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3. 更戍法
【答案】更戍法是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通过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的方式,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由于将领不随之调动,便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更戍法被罢废。
4. 六艺
【答案】六艺是指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由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便学习这些技能。六艺教学也是根据学生
,主要接受基础文化知识年龄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其中书、数是初级课程,称为“小艺”
教育; 礼、乐、射、御是高级课程,称为“大艺”是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人才的教育目的服务的。
5. 战国七雄
【答案】战国七雄是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春秋末年,诸侯国林立,各国为了扩大实力,纷纷变法改革,变法完成以后,各国频繁开战,大国不断兼并小国,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6. 酌金
【答案】酌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酣(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
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酚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棒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 武帝时,曾藉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酌金律是汉朝政府用于巩固皇权,削弱地方诸侯力量的一种手段。
7. 占田制
【答案】占田制是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是战国、秦汉以来“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太康元年(280年)火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颁布占田、课田令。从内容看,占田制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十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它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予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8. 墨家
,即无【答案】墨家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墨家提倡“兼爱”
,同时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政治上,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别的“仁爱”
,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能选贤任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其提出“尚贤”
,“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世界观则强调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拥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带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送,不得休息。
以上情况表明不改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2)内容
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主要内容包括:
①统一税目,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摇以及其他一切赋敛纳入两税。
②依据土地财产划分户等,不论主客、丁中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行商由所在地征收三十分之一。
③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④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的全国垦田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各州。
(3)评价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
①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扩大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
②立法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不均的现象,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口。
③成为调节国家、地主、农民三者关系的重要的手段。
④唐政府长期不调整户等,使以贫富为差的原则不能充分体现。
⑤户税以钱定数,而钱币流通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趋势不断加重。⑥小的附加税并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
总的来看,这些缺陷主要是统治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非法之不善。
三、论述题
10.论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变化。
【答案】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变化就是确立了郡县制在国家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完成了从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体制的转化,并使其巩固下来。
(1)先秦时代
郡县制是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己有县、郡的设置,最早的县是作为新占领区的行政区设置,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地位也比县低,但郡、县之间并无相互统属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已经明显不同于分封制下的采邑,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在辖区只有行政管理权,完全不同于分封制下世卿世禄制。
(2)秦朝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京歌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 另有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 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
,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
和军事; 另有承,掌文书、刑法; 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 音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游檄,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继承秦的郡县制的同时,还分封了部分王国。
(3)汉朝
①早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打败项羽,曾分封韩信、英布、彭越等重要将领为王。汉初,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