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育综合复试之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答案】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在整个实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实验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选择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②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这种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研究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为了使这一理论系统分析更切近客观实际,需要做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课题组成员充分的讨论。
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④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⑤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
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认识的相对性的具体表现。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同时,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扩大使用范围。
2. 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増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⑷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
,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
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
,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者的差异)
(5)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都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对这种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不加分析,易产生错误结论。
(6)被试选择
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研究处理前,选择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3. 简述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教育家们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蕴含着相应的方法论。每一种教育研究活动都不能离开一定教育理论指导,已有的教育理论不仅提供认识的逻辑范畴和方法,而且还为教育研究活动提供思维的准则和框架,制约着认识和研究的水平和方式。它不仅决定着研究的起点,而且决定着经验材料的思维加工水平和形式。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看到,同样的事实材料,在不同的理论指导
下得到不同的抽象概括而形成不同的结论。当前,我国要深化教育改革,首要的关键问题是端正教育思想,确定现代教育观念。
(2)通过不同教育观点、教育体系间的争辩、互补、包容、深化和扩展,在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将形成各种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没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论争,就不会产生我国古代丰富的教育思想;没有近代经验论、唯理论、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论争,也就不会有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正是通过每个时代不同教育学派的争论,不断淘汰错误的认识,不断完善正确的认识,不断纠正由于时代历史局限所造成的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从而使教育研究方法论向科学化水平一步步地迈进。
(3)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趋势与教育历史发展趋势的一致,表现为累进性演变和革命性演变的统一。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是以累进性演变为主,即以继承某种研究传统为主,不断改善原有理论,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呈现出一定的革命性演变,即通过批判某种传统,创造新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继承,从而使研究方法论在渐进的发展中呈现出阶段性。
二、论述题
4.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怎样处理好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
【答案】(1)二者概念
定量研究是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它是对于研究对象的属性进行质量上的分析研究,是对于事物量的关系的研究。
定性研究是关于事物性质的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2)对于任何科学研究领域来说,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可以说是两种最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无所谓孰好孰坏。在教育研究中,早期的定性研究对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经验总结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使人类积累了丰硕的教育智慧和财富。随后的定量研究超越了前期定性研究纯粹的哲学演绎和通俗的理性思辨的局限,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技术化,给教育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二者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在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时常无用武之地,并且对于教育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一筹莫展,用数据等资料难以揭示教育活动内在的交互作用关系,并且由于教育现象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当人们力求做到客观、精确而从某一角度对它进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带有某种主观性,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存在主观性且定性研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单独使用,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它们也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但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不应该对立,而应是互为补充的、互相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