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2.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3. 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4.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5.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6. 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二、翻译题

7.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爲淵敺魚者獭也爲叢敺爵者鸇也爲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諸侯皆爲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爲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答案】(1)标点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爲淵敺魚者,獭也;爲叢敺爵者,鸇也。爲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諸侯皆爲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爲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失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 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 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 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封。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

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灭顶罢了(一块儿淹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8. 給下面這段古文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现代漢語。

張憑舉孝廉出京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真長鄉里及同舉者咸共硒之張遂徑往詣劉既前處之下坐通寒暑而巳真長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良久張欲自發而未有其端頃之王長史諸賢來詣言各有隔而不通處張忽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便足以暢彼我之櫰舉坐皆驚眞長延之上坐遂清言彌日因留宿遂復至皢張退劉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詣撫軍張既還船同旅笑之曰卿何許宿還張笑而不荅湏臾真長至遣教覓张孝廉船同旅惋愕既同載俱詣撫軍至門劉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語言咨嗟稱善數日乃止曰張憑勁粹為理之窟即用為太常博士(《太平御覽》卷六百一十八引《郭子》)

【答案】(1)标点

張憑舉孝廉,出京,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真長,鄉里及同舉者咸共硒之。張遂徑往詣劉,既前,處之下坐,通寒暑而巳。真長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良久,張欲自發,而未有其端。頃之,王長史諸賢來詣言各有隔而不通處。張忽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便足以暢彼我之櫰舉坐皆驚。眞長延之上坐,遂清言彌日,因留宿,遂復至皢。張退,劉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詣撫軍張既還船,同旅笑之曰:“卿何許宿還? ”張笑而不荅。湏臾,真長至,遣教覓张孝廉船,同旅惋愕。既同載俱詣撫軍。至門劉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 ”既前,撫軍與之語,言咨嗟稱善。數日,乃止曰:“張憑勁粹為理之窟。”即用為太常博士。(《太平御覽》卷六百一十八引《郭子》)

(2)译文

张凭做了孝廉之后,来到京城,仗着自己的才气,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跻身名流。他想去拜访刘真长,他的同乡以及和他一起做了孝廉的人都嘲笑他。于是张凭就径自去拜访刘真长了,去了以后,刘真长把他安排在下座,只是跟他寒暄了一下而已。那时候刘真长正在洗漱,处理事情,神态心思不在他身上。过了好一会儿,张凭想自己开个头跟他谈谈,但是又找不到话题。过了片刻,王长史等名流前来拜见,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就远远地坐在末座上给他们分析评判,言辞精炼内容深刻,可以将彼此之间的心意表述明白,满座的人都很惊讶。真长把他请到上座来,和他畅谈清言一整天,因此留他住下。直到第二天清晨,张平告退,刘真长说:“你暂且先回去,我将会邀你一道去见抚军。”张凭回到船上,同伴们笑着问他:“你从哪里睡了一觉回来? ”张凭只是笑并不回答。不一会儿,刘真长派郡吏来找张孝廉坐的船,同伴们都很惊讶。刘真长当即和他一起去谒见抚军。到了大门口,刘真长对抚军说:“下官今天为您找到了一个作太常博士的好的人选。”张凭上前觐见后,抚军和他谈话,而且不断赞叹连声说好,并说:“张凭才华横溢,是义理篓革之所。”于是仟用他当了太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