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5围绕,现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同形词
【答案】同形词是指字形相同,但是意义不同,且意义没有关联的词语。包括依据不同的意义所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 由十形借造成的表不不同词造的字形相同的字; 由十早期表意字一形多用造成的字; 由于字形演变、简化、讹变造成的同形字。同形词主要分为两类,即同形同音词和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是指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都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组词。例如现代汉语中
,的“牢狱”的“牢”和“牢固”的“牢”“年老”的“老”和“老远”的“老”。同形异音词是指
拼写相同,但发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词。如:minute (n. 分钟)和minute (adj. 微小的)。
2. 异读词
【答案】异读词是指读音有差异但词义完全一样的词。例如“教室”有和两种
,读法,但意义都一样。这种词语就称为异读词。国家语委于1985年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作为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标准。异读词读音规范有三种情况,一是合并多种读音,二是从俗改音,三是明确读书音和口语音。
3. 平分阴阳
【答案】平分阴阳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中古的平声调类字,根据声母的清浊分派入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平分阴阳是中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程中,在声调方面的三个主要变化之一。比如说现代汉语中的阴平“诗、超”和阳平“时、人”在古代都属于平声。
4. 方言
【答案】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指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俗称地方话。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例如,汉语中有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下还有小的分支。
5. 句型
【答案】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型。根据句子的语词的不同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等,汉语的句子类型可以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句型研究是句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6. 音节
【答案】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来说,除儿化音(如“花儿”hu ār )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构成,少则一个音素,多则四个音素,且以元音为主。
7. 区别词
【答案】区别词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又称为非谓形容词。区别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例如“慢性、急性、欧式、初级”等。
二、简答题
8. 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各包括哪几种? 请画成一个总表,把声母填上。
【答案】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包括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舌根七种。发音方法,从阻碍的方式看,包括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种; 从声带是否振动看,包括清音、浊音两种; 从气流的强弱看,包括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种。
声母总表
9. “打毛衣”、“打电话”、“打孩子”中“打”跟宾语的语义关系相同吗? 为什么?
【答案】(1)“打毛衣”、“打电话”、“打孩子”中“打”跟宾语的语义关系不相同。打毛衣,“打”的结果是毛衣。打电话的“打”用的工具是电话。打孩子,孩子是“打”这个动作的受事。
(2)原因:宾语和动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可粗略分成三种:
①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例如,“割麦子ㄧ打落水狗ㄧ放跑了罪犯”)、动作的对象(例如,“告诉大家ㄧ感谢你”)。打孩子,孩子就是受事宾语。
②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施事宾语比受事宾语少见,多用于少数特定句型中。例如,“来了一位客人ㄧ走漏了消息ㄧ出太阳了ㄧ荷叶上滚
着水珠ㄧ高粱抽穗儿了ㄧ天上飘着白云ㄧ一锅饭吃十个人”。
③中性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即非施非受宾语。细分起来其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不同的变换式来辨认。
10.解释造成句子歧义的原因。
【答案】造成句子歧义的原因有:
(1)字形相同造成歧义
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
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4)同音词混淆造成歧义
同音词在书面表达时不会出现歧义,但在口语表达时易发生混淆,造成歧义。
(5)词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但它们进入具体的语境后,词义就变得单一了。然而有些词语在进入句子后,它的多义现象并未消除,因而引起歧义。
(6)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两者很难分得清楚。
①结构不固定产生歧义。一类词语与另外一类词语组合,产生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但由于词义的相互制约常不可能产生多种关系。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短语仍保留了多种结构关系,那就会产生歧义。
②层次切分不同造成歧义。一个语段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如果出现不同的切分方法产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现了歧义。
(7)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
语义关系不明确,主要指施受关系不清、领属关系不清和修饰关系不清。
①施受关系不清;
②领属关系不清:
③修饰关系不清。
(8)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在有一定语境的上下文里,某些句子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省略不当,就会引起歧义。
(9)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