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学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省
【答案】内省是指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内省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2.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3. 操作化(opera}ionalization)
【答案】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的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力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在于:①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②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 ③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4.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5.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二、简答题
6. 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答案】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有限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
(1)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媒介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在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一般事实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真实只能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新闻报道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
(2)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新闻传播必然要受到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追求的影响,传播内容、方式都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必然要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
(3)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传播者认识新闻事实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丁新闻真实实现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仅仅讲出真相,这容易得多,而要是讲出全部真相,这要困难得多。”
(4)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快,就容易看“走眼”,难免失实。新闻事实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等特征,即使在传播者己有分工的情况下,仍然要求传播者既要成为“杂家”,又要成为“专家”,而这实在是太难了,难就容易出错。
(5)新闻真实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真实。构成新闻传收环境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新闻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7.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从这些前提中推断,它属于哪个研究范式?
【答案】(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
①传播行为,包括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在一定的动机驱动下的有目的的行为。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体或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一种功能性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
②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在使用者手中。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他们决定使用什么媒体和如何使用,而不是被媒体所使用。
③社会和社会心理的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着传播行为。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从更大的环境来看,个人的性格、社会分类、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可使用的传播渠道都会影响受众
的媒体使用行为。甚至人们的需求本身,对满足的期待也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这些既有倾向影响着我们的媒体选择与使用。
④媒体与其他形式的传播行为(或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选择)相互竞争。除了媒体以外,我们还能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甚至独自的个人活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做出什么选择,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个人的期待、社会环境、媒体的易得性等。
⑤一般情况下,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占据主动,他们比媒体更有影响力,但是也并不总是这样。人们的主动性决定着媒体的使用方式和后果,但是通过这一过程,媒体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甚至我们还会对媒体形成依赖。使用与满足和媒体的效果并不截然对立,有时它也会促使产生某种效果。
从上述假设可以看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色彩。
(2)媒体的使用是一种功能性行为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由于人们紧张、对环境不确定、遭遇不顺或者孤独而产生某种动机,而接触媒体则能满足这些需求,使个人得到放松、了解环境、逃避不愉快的经历、进行社会交往(现实的和替代性的),保持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媒体使用只是功能性的,它既可以替代某种现实的行为,也可以被满足同样需求的现实性行为所替代。比如在现实中我们缺乏社会交往,没有朋友,就可能沉溺于电视节目,上网聊天、玩电子游戏和其他互动行为,代替缺乏现实人际交往带来的空虚。
同样,如果人们产生了娱乐的需求,既可以看电视,也可以去参加社交活动,找朋友打牌下棋,或者参加其他体育活动和旅游,也可以达到和媒体使用一样的效果。
8. 微博在公共事件上的作用。
【答案】微博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微博的开放性、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似乎也注定了它是一种适合社会公共事件传播的媒体。从近几年的“郭美美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雅安地震”“陕西表哥’夕、“玉树地震”等公共事件都因为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而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微博也被网友评价为“最具有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它表现为由普通的民众临时客串起来的新闻记者,赶在传统媒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并对这些社会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同时网民通过“Follow" (跟从)链接建立微博客的圈子,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的一次次快速出击,让它在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起到了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快速传播,实现零时间传递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与手机捆绑后的微博显示出来的在场传播效果,超过任何其他媒体,其表现出来的实时性、参与感以及便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递。正因为即时性的特点,让微博往往成为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信息的媒体。
(2)信息内容充分详细,多方面报道事件始末,并能有效搭建救助平台
微博内容不受传统媒体时间、版面或者是自身立场的约束,也没有特定的新闻稿的格式规范。微博信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多元化报道,而且不同的用户代表着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