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写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答案】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简言之,把新闻写得“好看”。“好看”的新闻报道,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具体

具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而且多用形象的可感性事实说话。读者对这样的事实容易产生兴趣,接受与理解得也快。

①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②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2)生动

写得生动,通常是指把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

①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②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

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在绝大多数新闻事件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或者说,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因此,在写新闻报道时若是抓住了这个最活跃的因素,稿件便生动,便“活”。反之,若是舍去了这个最活跃的因素,稿件就容易死板、干瘪。

③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无论消息还是通讯写作,都要注意谋篇布局,注意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和冲突性。生活中存在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果记者善于抓住矛盾,又善于运用文章的结构把其戏剧性或者冲突性体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报道则波澜起伏,而曲折起伏本身就是一种生动。

(3)通俗

通俗,是要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话。传播产品应该是普及型的,如果文字艰涩难懂,将造成受众阅读的障碍,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记者必须学会把新闻报道写得通俗浅白,也就是说要尽量提高传播产品的清晰度,以减少传播阻力。

①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不能把来自某些权力机关的新闻发布、领导讲话稿、工作简报之类的材料拿过来,不经采访,也不经任何文字消化加工与改写,就当做新闻报道原文照登。

②要学会“第二种翻译”。

“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圈外人不懂或不太懂的“行话”,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对此进行解释与说明。要用所有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稿件中尽量删除一切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

③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数字是很重要的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尤其经济新闻更离不开数字。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但堆砌大量数字却肯定会削弱传播的清晰度,因此要巧妙地处理好数字,使其内容通俗易懂。

2. 简述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答案】预测性消息直接为读者的生活服务,其写作要做到:

(1)及早预测

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间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钡」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2)他人预测

预测性报道作为新闻,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它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

(3)权戚预测

他人预测并非是随便什么人的预测,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这个“他人”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中国拒绝金融风暴登陆》是典型的一例。陈全庚以外汇专家的身份发表的预测性看法,是很有分量的。

(4)深度预测

做好深度与粗应该做到: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而且,也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②预测到位。预测性新闻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寻“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5)审慎发稿

西方新闻界有人甚至将预测称为“智力游戏”。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作为预测,都有其不确定性,其结论都有“言不中的”的可能。

3. 请简述从事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答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真实性原则

①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传达新近变化的事实信息,这决定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②新闻真实的内涵包括个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个体真实,又称事实真实,是指单个新闻必须确有其事,不能杜撰,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全部属实。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主要包括两层

含义:一是单一新闻能够反映同类事物和社会整体状况,不能以偏概全; 二是一系列新闻报道能够如实反映客观世界的总体面貌。新闻真实是通过个体真实来反映整体真实,个体真实是前提,整体真实是目的。

③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就是在保证个体真实的前提下,努力反映整体真实; 在兼顾新闻价值和媒介立场的同时,努力追求全面的、多角度的报道; 在说真话的同时,努力排除个人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在保证动态真实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常态真实和规律性真实。

(2)客观报道原则

①新闻报道是记者的主观意识对事物的反应,因而要尽可能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客观提示新闻事件的原貌,坚持客观报道原则。新闻的客观性是一个相对于新闻报道者的主观性的概念。新闻事实是发生于现实世界的客观事件,这是新闻的客观性。

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者应力求排除主观成见或立场、情感因素的影响,忠实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追求新闻事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

③客观报道的主要手法:将新闻和评论严格区分,新闻报道事实,评论阐述立场; 设计争议的问题,平等提示争议双方的观点和立场; 新闻中设计表态评价时,引用“第三方”言论,忌用“记者认为”; 明确交代新闻来源,表明记者报道是对新闻源信息的转述。

(3)平衡报道原则

①新闻报道涉及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及新闻事件当事人各力一利益,因而必须坚持平衡报道原则。平衡报道意味着新闻报道应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 意味着对新闻报道应公平地而不是偏颇地对待新闻当事人以及涉及对象各方。

②新闻报道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新闻媒体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报道在整体上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生活; 在报道同类新闻时,要兼顾事实的各种类型; 在进行新闻个案处理时,应全面展示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面貌。

③坚持平衡报道原则,有助于保障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性,提高新闻的可信度; 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有助于化解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有助于新闻媒体预防新闻报道中的疏漏,减少可能引发的新闻官司。

4. 重读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就风貌通讯的采写以及记者素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答案】(1)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发表的通讯集成《中国的西北角》,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西北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读后感觉到作者的爱憎、愤怒和忧虑之情绪。

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记者本亦是视生命如草芥之人”,范长江的责任感和对亲身实践的重视,最终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北的土地,得到一手的资料,为民众、为历史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2)同时,在通讯集里也可以读出他的孤独感:“惟他们(两名撒哈拉向导)彼此用突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