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等产量曲线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

【答案】(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曲线如图所示。

等产量曲线

如图所示,该产量既可以使用A 点的要素组合(OL a 单位的劳动和OK a 单位的资本)生产出来,也可以使用B 点的要素组合(OL b 单位的劳动和OK b 单位的资本)生产出来。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①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

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③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特征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3)等产量曲线的经济含义

等产量曲线作为分析工具,与另一分析工具等成本线结合起来,研究生产者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均呈先降后升的U 形特征,其成因有何不同?

【答案】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 形,但二者形成U 形的原因是不同的。 (1)短期平均成本(SAC )曲线之所以呈U 形,即SAC 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因为可变要素的边际报酬先递增后递减导致的。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因此,在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下,短期平均成本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 型。

(2)长期平均成本(LAC )曲线之所以呈U 形,是由规模的经济或不经济决定的。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己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

3. 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为什么向右上方凸出?

【答案】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挤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 和B 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表示。从图可以看出,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向右下方倾斜; 第二,它向右上方凸出。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在最优产出组合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 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 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凸出则是因为边际转换率递增。边际转换率递增的原因在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当用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另一种产品产量的时候,为了使另一种产品的

产量增加值相同而减少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是递增的。

4. 在什么条件下企业将暂时停止营业? 在什么条件下企业将退出市场?

【答案】(1)在短期内,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企业的平均可变成本,则企业将暂时停止营业,亏损固定成本,否则若继续生产下去,不仅固定成本无从弥补,所投入的可变成本也处于亏损状态。(2)在长期内,厂商的成本无固定和可变之分,此时,如果市场价格不能低于企业的平均成本,企业将亏损,那么企业将退出市场。

5. 为什么垄断厂商实现MR=MC利润最大化均衡时,总有P>MC?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状态的?

【答案】(1)由于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位置高于边际收益MR 曲线的位置,即总有P>MR,所以,在垄断厂商实现MR=MC利润最大化均衡时,必有P>MC。

(2)在经济学分析中,通常把厂商均衡时P 与MC 之间的大小比较作为衡量市场经济效率的一个标准。

①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MR 曲线重合,即有P=MR, 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实现MR=MC不日润最大化均衡时,必有P=MC。在完全竞争厂商均衡的P=MC条件下,厂商销售产品的价格刚好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井实现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②在垄断厂商均衡的P>MC条件下,厂商销售产品的价格大于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且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形成了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以上对垄断厂商的分析可以扩展到所有非完全竞争厂商。在小同的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均衡时厂商的P 与MC 之间的差距越大,经济效率的损失越大; 相反,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均衡时厂商的P 与MC ,之间的差距越小,经济效率的损失越小。

6. 某消费者在收入和价格给定的条件下,通过对X , Y 两种商品购买数量的选择,实现了效用最大化。现在假定仅P 上升,其他条件均小变。

(1)若该消费者对商品X 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为什么他对商品Y 的需求量会减少?

(2)若该消费者对商品X 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或者等于1,他对商品Y 的需求量又会有什么变化?

【答案】(1)由于X 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当X 商品的价格P X 上升引起X 商品需求量减少时,X 商品需求量减少的比例小于其价格上升的比例,因此,消费者对X 商品的购买支出是增加的。在收入和P Y 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购买Y 商品的支出就会减少。

换一个角度,直接利用厂商关于某商品的销售收入和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此问题。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的销售收入和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成同方向的变化,所以,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X 商品的价格P X 上升时,生产X 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是上升的,即消费者花费在X 商品上的购买支出是增加的。在消费者的收入和Y 商品的价格界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购买Y 商品的支出自然就会减少。